组工战线的“老黄牛”——记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朱潜

23.06.2015  05:39

   公道正派,原则问题不让步的“守门员”

  “管干部的干部”,人们常这样称谓组工干部。在外界看来,组工干部地位高,令人敬仰。而朱潜认为,坚守原则是组工干部的生命线,唯有公道正派、秉公办事、敢于担当,才能不负信任。

  干部综合处承担的职能多,有些人找到朱潜,想要开个政策口子,解决个人问题,他都会耐心解释以理服人,从不拿原则换人情。

  一次,一位驻皖单位正厅级干部申请办理港澳多次来往通行证,按规定这不符合办理要求,朱潜当场拒绝了。没想到,此后十多天,这个人几次三番软磨硬泡,还找到有关领导打招呼,希望放行。但朱潜始终“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不久,这个人就因经济问题被查处,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外逃事故。

  坚持原则,有时不免得罪人,招人误解和指责,有人就曾抱怨他是“不讲感情的机器人”。但朱潜内心坦然,从不后悔:“既然组织上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忠于职守,把好关口,决不能做好好先生”。

  从1995年起,我省先后17次组织开展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朱潜都全程参与、具体组织。在参选对象眼里,他手里攥着重要信息,总想从他那里打探到一点“内幕消息”,但他始终守口如瓶。

  “纪律面前无私情,规矩面前无例外。 ”正是由于这份严肃谨慎,我省17次公选共选拔180名厅级干部、245名处级干部,从未发生任何泄密事件,更无因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质疑和炒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厅干公选也成了我省的一块闪亮招牌,多次受到中组部有关领导和省委领导的肯定。

  朱潜把守政策铁面无私,对待干部群众则充满感情。无论是接待来办事的,还是来反映问题的,他都热情诚恳、不厌其烦。

  “平时遇到行动不便的老同志来访,离开时他经常搀扶下楼、送过马路。 ”干部综合处副调研员潘地军说,朱处长常要求处里同志,遇到来访不要回避推诿,能解决尽快解决,绝不能卡别人;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说明,让人感受到态度和诚意。

   爱岗敬业,忘我工作不懈怠的“政策通”

  党建考核从工作实绩中单独立项,在综合考核中占比35%。今年我省调整干部考核“指挥棒”,加大党建工作权重,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尚属首次。而这一新的政策,从提出建议,到起草制定办法和组织实施,朱潜全程参与。

  党务工作的“政策通”、干部工作的“活字典”,这是大家对朱潜的一致评价。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起草了300余项干部工作制度和政策规定,省辖市、省直单位遇到干部政策方面的疑难问题,总是向他咨询。与他共事18年的副处长程仰传深有体会地说,正是由于不仅精心研读干部工作政策文件,还注意掌握政策规定的历史沿革,他才能做到全省组织系统公认的“一口清”。

  干部综合处的事大都是一事一策的,不少事具有突发性、挑战性,不能简单地照搬硬套。朱潜要求处里的同志不仅要熟悉政策、精通业务,还要贴合实际、考虑周全,确保干一件成一件,不留“尾巴”、不出差错。

  2011年8月,省委启动地级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社厅、省编办负责人事编制划转工作。

  干部安置任务重、时间紧、情况复杂。朱潜按照组织部领导要求,带领一帮人夜以继日、连续作战,逐人分析研究,耐心解疑释惑,经常与安置对象谈话到深夜。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短短20个工作日,就使8700多名公职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平稳交接,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安置工作结束后,他人也瘦了近10斤。

  由于积劳成疾,朱潜的胃病越来越严重。 2004年7月的一天,他加班很晚后胃部大出血,到医院查出重度胃溃疡,已成了早期胃癌。这时,他才不得已住进医院,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在病榻上,他还时刻牵挂着工作,通过电话了解情况、落实任务,手术初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他还落下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和腰椎疾病,经常疼得难以站立。别人劝他多卧床休息,他总是说:“工作抓在手上,不落到实处,哪能睡得下。 ”

   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不忘本的“好乡亲”

  “这对我们乡是破天荒,在去年全县12个三类乡镇综合考评中,我们获得了第一名。 ”6月17日,在霍邱县彭塔乡,乡党委书记张德友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一成绩也凝聚着朱潜的心血和汗水。

  原来,早在2009年的全省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和“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中,朱潜把彭塔乡慈佛寺村作为联系点后,7年持续扶贫,给村民送去了温暖,让乡村改变了面貌。

  慈佛寺村位置偏僻、交通不畅、灾害频发,是名副其实的“穷窝”。朱潜经过走访调研,和村干部一道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先急后缓、标本兼治的扶贫“三步棋”。

  帮困先“救急”。看到有些村民吃饭穿衣还是问题,他多方奔走,为村里贫困户“化缘”了近千套衣服和米油等,送到贫困户家里。他还把特别困难的6户贫困户,确定为处里直接帮扶对象,为他们每户送去1000块钱,以解燃眉之急。他随身带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村里困难农民生活和生产情况。解决帮扶群众看病难也是他一直挂在心上的事。七年来,朱潜的家,成了乡亲们到合肥看病的“中转站”,妻子也积极支持。村民刘永锦老人说:“只要俺们去看病,他们两口子谁有空谁就带着去医院,挂号、化验、拍片等,忙前忙后,有时还把钱给交上了,真是比儿女还要亲。 ”

  “要想富,先修路。”朱潜积极协调省交通厅并争取上级支持,推动建成彭塔乡南北通行的左单路,不仅解决了4.3万余名群众出行难问题,更促进了当地农产品运输和经济发展。为了解决用电难问题,他向省能源局等部门求助,争取16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35KV变电所。经他多方奔走,还促成省财政等部门支持重修了三道行大桥,圆了慈佛寺村乃至彭塔乡群众几十年的新桥梦;争取中石化安徽公司及社会慈善组织捐助,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

  发展的根本靠产业。见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成熟了,他鼓励和帮助镇、村干部四处招商引资办企业。几年来,村里已先后引进了6家企业,安排5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1万余元。

  连续7年扶贫,村民日子一天好过一天,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2000多元,上升到2014年的8000多元。

  严于律己,坚守底线不变色的“本分人”

  担任处室负责人,直接或通过各种关系找朱潜办事的人不少,但他始终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堂堂正正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特别是后备干部调整时,总有个别干部千方百计送来土特产,希望得到关照,朱潜都断然拒绝。

  在朱潜眼里,“组织”无比神圣,“干净”至高无上。工作生活中,他始终对党忠诚,牢记做人底线、严守组织纪律、坚持廉洁从政,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一次他生病住院期间,有位干部专程看望,临别时,悄悄把一个信封放在床头柜上。朱潜发现后,急得不顾病痛,赶紧从床上下来,严词拒绝:“你能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拿钱没有丝毫必要,也绝不能收。 ”

  对社会上的吃请,朱潜保持着清醒。当有人以种种理由请他吃饭时,他一般都以“加班”或“胃不好”为由婉言谢绝。他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一次两次吃请也许不是大问题,但久而久之,在别人提出一些要求时你就不好意思拒绝,难保不去踩红线。

  2008年,独生女儿结婚时,他只按规定报告了单位,对同事他谁也没有说。事后,一些和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非常“不满”,但也打心眼里敬佩。

  在朱潜身边工作的人,时刻都能感受到他那份爱党、敬党、护党的赤诚之心。他说,在组织部门工作就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乐于当好“渡人梯”,甘于做好“铺路石”,始终做一个“本分人”。

  朱潜,就像耕耘不息的组工战线“老黄牛”,以自己的执著,坚守信念“高地”,书写无悔人生,生动诠释了一个新时期组工干部的可贵品行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