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准扶贫实现“准中更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在脱贫攻坚进入破解深度贫困的新阶段,必须结合深度贫困地区自身的特点,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准中更准”。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尤其是在全面脱贫攻坚向破解深度贫困难题深入之时,如何在脱贫攻坚资源有限的形势下,摸清贫困之根、号准贫困之脉、下好脱贫之方,对于提高脱贫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脱贫实际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在破解深度贫困的过程中,把精准做深做透。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要继续强化精准识别,实施“靶向治疗”。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前提。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深度贫困地区“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在破解深度贫困的工作中,精准识别任务更重、迫切性更强。我们要科学识别深度贫困地区,既要注意识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也要注意识别因灾、因病、因残、年老等家庭性个体深度贫困,只有弄清楚哪些地区、哪些家庭属于深度贫困,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找准发力点。我们还要科学识别致贫原因,是属于产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滞后,还是由于资源匮乏、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都必须要搞清楚、弄明白。只有强化精准识别,才能找准深度贫困这个“靶子”,才能聚焦深度贫困精准发力。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要继续推进精准施策,下好“绣花功夫”。精准施策是精准脱贫的关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必须提高脱贫措施的精准度,不能搞大水漫灌。必须从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去出发,因户施策,针对具体情况实施发展产业、组织务工、异地搬迁、保障兜底等措施,要下好“绣花”的细功夫。尤其是在脱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增脱贫举措要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各类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也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发力,要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水利工程项目要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生态保护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要继续加强精准管理,做到“投钱见响”。精准管理是精准脱贫的保证。决战深度贫困,必然要集中资金、项目、政策等脱贫资源,真金白银地进行投入。精准的管理是脱贫资源能够顺畅、集约、安全、高效地投入深度贫困地区的重要保障。加强精准管理,要理顺体制机制、厘清责任事权,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各级都要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确保深度贫困脱贫工作有条不紊。加强精准管理还需要阳光操作,对脱贫资源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避免暗箱操作,坚决防止“跑冒滴漏”,筑牢脱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确保脱贫资源能够用准用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度贫困的形成固然有其深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但只要有阳光普照,再坚固的寒冰也终有涣然冰释的一刻。决战深度贫困,只要我们能紧紧围绕精准二字,狠下“绣花”苦功,聚焦精准发力,坚持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让脱贫的阳光消融深度贫困的坚冰,攻下这全面脱贫之路上的坚中之坚。
(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