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车行六安,满眼皆是绿:群峰耸峙的大别山从山脚到山顶是绿,淠史杭灌区汩汩流泻的清泉是绿,而村舍、田野也无不是蓊蓊郁郁的绿。
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5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1.9%;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由13.84%降至1.79%……
促成这一变化的缘由是什么?
新理念扎根——
守住好山好水,擦亮农业“绿色”底色
六安位于大别山区,集深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战争年代曾有30万儿女为共和国捐躯!曾几何时,这里又是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
新时期,不甘落后的老区人民开始了奋起直追。
六安自古出好茶。当地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小兰花、华山银毫并称“五朵金花”。
可长期粗放发展,好茶没长成大产业。不独茶叶,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皖西白鹅……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特产?可哪一个都没有成为农民增收的凭仗。
六安人开始了对症下药:低端产业减下来,高效农业多起来,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帷幕。
高效,提高品质是前提。而提高品质,必须守住好山好水。
2012年,作为合肥和六安“大水缸”的佛子岭水库水质下降到三类。专家会诊,网箱养殖是主因。六安人果断采取了“壮士断腕”的做法。
全市在“六库两湖”集中清理网箱养殖,2013年以来,共拆除大水面网箱745万平方米、围栏网2567公顷。拆后渔民生计咋办?政府出台政策,引导渔民上岸转产。
更广泛的行动在岸上。六安一把尺子量产业,坚决对高污染项目说“不”,提出了“钢筋水泥不上山,农药化肥不下地”的绿色发展理念,淘汰产能落后企业,拒绝高能耗及高污染项目。与此同时,一场“双替代”(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行动在全市推开。
一个“绿”字,让茶产业品牌一下子坚挺起来:六安瓜片品牌价值达219亿元;霍山黄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确定为中国和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创下安徽茶叶界的“唯一”。
农业不止于耕田养殖,三产融合,让农业遍地生金,连风景也卖上了好价钱。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几年间新冒出了22家农家乐和民宿,去年一年迎来10万人次的观光游客。
六安乡村产业布局向优、向绿转变:在500里茶谷,70万亩茶园形成年产值27.5亿元的大产业;在江淮果岭,林果面积发展到45万亩,仅鲜桃产值可达12.8亿元;在西山药库,30万亩中药材带动30万农民增收;在淠淮生态经济带,稻渔绿色种养面积达6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休闲农业去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从业农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
新要素集聚——
先进技术保驾护航,分水岭变成“分红岭”
在六安,包括金安区在内7个县区地处江淮分水岭,黄泥土、丘岗田,遇晴则旱,遇雨则涝,亩产也就几百斤粮。由此,一些地方便陷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怪圈。
六安人开始换个角度看问题:光照好,雨水足,土壤微量元素丰富,种粮不行,为何不因地制宜种果树? 2016年,六安开始了打造“江淮果岭”的战略转移。
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帮扶建起3万亩设施果园,滴灌带、遮阳棚、防虫板等一应俱全;桃子种到哪儿,路就修到哪儿;为解决储藏难,政府补贴建起冷库中心;省里专家一拨一拨进村入户……
一道道难题被解开,农民从“我不种”变成了“我要种”。今天的江淮果岭,长出脆桃、梨子、猕猴桃等一批水果新产业,分水岭变成农民的“分红岭”。
改变农业弱质性,离不开关键技术。
霍山等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阴凉潮湿、风畅多雾,不利于庄稼生长,却是药材生长的“风水宝地”。这里药材品种占全省中药材资源的一半以上。
依托好资源,六安着力打造“西山药库”。市里建基地、引龙头,攻克技术难题。霍山县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亚峰说,科研团队抢救濒危霍山石斛,回溯野生本源,创造出“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市中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50亿元,野生资源抚育和保护性利用100万亩。
改变农业低效现状,离不开模式创新。
霍邱县王截流乡军台村是当地最大的移民区,村里7000亩地,大水年份常常受涝。几年前,县里“搭台”,让百姓“唱戏”——把水渠、电、通信基站建起来,把硬化路修到了田边,建起了军台龙虾大市场,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起稻虾种养。如今洼地成了聚宝盆。现在搞稻虾共养,一亩地产虾300斤,每斤15元,仅此一项就能挣4500元,再加上卖绿色稻米,收入足足翻了三四倍。
新体系引领——
现代营销打通产业链,好产品凭实力说“硬话”
如何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让“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悲剧发生?六安的做法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构建现代营销体系,让一家一户融入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
在脆桃主产区金安区张店镇,13户桃农牵头成立脆桃协会联合体,几万亩桃园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经纪人全国各地跑市场,及时掌握信息。
田间连车间,产业链保障优质优价。霍山县太阳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为帮茶农解决销路问题,抱儿钟秀公司联合24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成立产业联合体。一条产业链分工明确,公司搞加工、连市场,合作社组织生产、技术服务,农民只管安心种好茶。
好产品也要勤吆喝。金安区政府搭台,从2015年起每年举办桃花节、“金安脆桃”展评大赛。金安脆桃一步步赢得了口碑,从偏远山区走向26个省份,精品桃远销到了俄罗斯。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六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0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1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173家。各类新型主体连市场、带农户,让农民不仅是农产品生产者,更成为现代产业参与者、受益者。
新风尚带动——
富口袋也“富”脑袋,文明乡风吹进心田
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产业振兴,如果农民口袋鼓起来了,脑袋还是空荡荡,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六安乡村发展重颜值、更重气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让农民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但要生活好,还要风气正。
在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新风爱心超市一早就开了门。超市管理员陈丽贤拿出商品发放表:李贤文用90分换了肥皂、牙膏、黄豆酱;刘运友用100分换了食用油、洗衣粉……仔细翻看,兑换记录写满了好几页纸。在六安农村,类似的新风爱心超市、振风超市已有200余家,成为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大讲堂、戏台子、小广场、篮球场……金安区翁墩乡杨公村的农民文化乐园建成后,成了村民们的快乐家园,村民们都被吸引到这里来了,看看书、上上网,邻里矛盾少了,干群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了。
文化乐园,不仅是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提升技能的大学校。据统计,仅去年全市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306名。这些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成为支撑现代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新引擎推进——
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在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154个非重点贫困村,村村都有扶贫工作队。贫困户迎来了城里的干部“亲戚”,他们在屋里聊贫因,去田里话发展。初步统计,各级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户均制定脱贫措施7个左右,累计引进社会扶贫资金1.8亿元以上,上马269个特色产业项目。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有了党支部,致富更有谱! ”霍山县漫水河镇万家山村农民叶子德,将一堆堆百合装进纸箱里,忙得汗流浃背,“现在不但收购上门,而且从选种到管理都是一条龙服务! ”靠着镇里“百合党支部”的引导,600多户百合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六安的实践证明,乡村要想快速发展,须臾离不开党组织这个火车头。 ”安徽省委常委、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说。(人民日报记者 朱思雄 高云才 余建斌 韩俊杰)
原标题: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