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用不再“碎片化”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用了。最近几件身边事折射出信用的大“能量”。
央行和银监会为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贷款需求,给房贷松绑,允许还清首套房贷的,再贷款时算首套,享受优惠政策。消息一出,购房刚性需求开始释放,到银行贷款的人随之增多。然而身边不少人却因为个人信用记录不佳而难享优惠,有的是毕业后没有及时偿还助学贷款,有的是信用卡还款有过数次逾期……最终的房贷利率比基准利率上升了近两成,“信用”成本不可谓不高。
信用的价值不小,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信用“身份”。最近腾讯推出的打车新工具“滴滴专车”火爆一时,朋友经常通过这个打车工具租用他人的私家车,其中一次匆忙付款后忘记给私家车主做出信用评价。随后的两天内,这位车主执着地打来数个电话,询问对他服务有何不满,为什么没给评价,朋友只得赶紧补上好评。在这里,客户的评价决定车主未来是否还能有更多的生意。
虽然只是点滴小事,但已经能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信用的力量。尤其是互联网迅速发展,在虚拟网络世界的背后,信用成为个人畅行网络的重要身份证明,也是甄别风险的主要依据。信用固然重要,但在现实中,要看清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真实信用“面貌”,却不那么容易。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无形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各种信用数据可谓丰富多样,为什么依然有“看不清”的感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种信用数据星星点点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碎片化”的信息难以有效发挥威力。目前,只有央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数据主要是那些在银行办理过业务的企业和个人的借贷信用状况,但企业诚信不单单只是借钱还钱的事,也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比如是否按时足额缴税、是否经常拖欠员工工资,是否按时交水电费等等,只有将这些信息都有效整合起来,才能还原一家企业的真实信用情况。
对个人而言同样如此。从银行借贷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而个人诚信却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特别是在网络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个人信用数据更加多元化。比如,有人在电商平台上可能是一个信用度不高的卖家,而在另一个P2P网站上,他希望融资做生意。如果两个网站的信息数据相通,出借人一看借款人的整体信用水平,多半不会把钱借给他。而现实却是,信用信息数据支离散落,无法形成个人完整的信用“面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信用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只有将这些互联网金融体系内、互联网金融平台和银行之间、线上线下的数据有效整合起来,才能真正降低社会整体的守信成本,化解各个领域的道德风险。
当然,互联网信息时代,信用信息数据就是每家机构或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愿意无偿提供。这成为各类信用数据融合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原有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之上,整合其他多个领域的数据,建成大型基础数据库,向社会开放。同时更要让市场发现信用数据的真实价值,鼓励社会征信机构加快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征信服务,将各种信用信息织成一个严密的、包罗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用网。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