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民歌发扬光大

25.09.2014  14:19

      近日,安徽省文化厅命名滁州市南谯区为2014-2016年“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南谯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尤其是民歌、民舞、传统手工技艺等历史悠久。近年来,该区组织力量搜集挖掘整理这些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创新传承,将一些传统民歌搬上舞台,先后荣获皖东民歌大赛一、二等奖,使优秀的传统民歌发扬光大。

      该区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并将其作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美好乡村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文化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扶持民间文艺挖掘、整理、创作和搬上舞台。目前,该区民间文化艺术阵地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活动组织开展等实现长效化和常态化,各级各类民间文艺组织活动频繁。

        南谯民歌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所创作的民间音乐,经数百年的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经过音乐工作者的收集、整理,较为完整的南谯民歌已有数十首。近年来,南谯区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工作,公布了首批民歌传承人,在双洪生态文化公园建设了一座2100平米的非遗展览中心。通过举办民歌创作演唱大赛、建立文化强区专项资金、奖励民歌传承人等举措,促进民歌搜集整理和民间文艺队伍发展壮大。

      胡文亮,出生于原南谯区大王办赵郢村上尧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酷爱音乐,擅唱民歌,《杂不咙咚耍》《胡子调》《小猫调》等是他的代表曲目。他嗓门宏厚,音域宽广,在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1957年初,他荣获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优秀奖”,连续参加了省二、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均获得一等奖。当年3月下旬,胡文亮、李传江被安徽省选送晋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将南谯民歌唱到京城怀仁堂,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5月,胡文亮作为全国优秀青年歌手,受到了团中央嘉奖,其作品当年发表于省级刊物上。

      在黄泥岗镇周围的十里八乡,徐永安的名字虽不被人叫响,但人们只要提起“小青”,可谓妇孺皆知。“小青”正式走上舞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年16岁。他在舞台上演出了《花鼓灯》《跑驴灯》《河蚌灯》,并担当起唱船灯《门头词》的角色。他还创作了琴书作品《红色饲养员》《毛岗稻花香》等琴书段子。1990年12月,他率队参加安徽省皖中南民歌大赛,荣获“特别荣誉奖”。近年来,他始终活跃在群众文化的舞台上,又创作了民歌《媳妇风波》等作品,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

      南谯区民歌具有群众性、参与性、普及性和整体性,侧重于通过民歌这种特色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推广普及,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生态的整体保护和创新发展,涌现一批中青年民歌传承人,使广大群众成为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爱好者和传播者,他们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时代风貌,使南谯民歌焕发出勃然生机。(张成为)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