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天长医改密码:医共体让小病不出县
天长市新街镇王店社区的管大爷去年被确诊恶性淋巴瘤后,先去了南京的大医院,花费了17万元后仍然看不到希望。家人打听到,天长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徐云峰医生的技术很好,抱着试试的心态,将老人送来治疗。半年下来,老人的病情稳定,各项医药费报销后自费7000元。管大爷:“上次我身体还躺在床上,现在能吃基本能自理,像这样化疗时我家里不来人都可以解决问题了。”
天长市三面与江苏省相邻,以前,像管大爷这样的患者经常到临近的南京、扬州等城市就医。2015年,天长市组建医共体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通过提质控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回到县里就医。
2月10号早晨8点,天长市人民医院门诊楼7楼肿瘤科医生办公室里,例行早会准点开始。临床路径开展情况是早会里的重要内容,肿瘤科副主任徐云峰介绍:“我们肿瘤科病人加起来占全院病人1/3,我们科室临床路径有80种,医改指标我们完成好了,全院相对就容易完成了,所以院部对我们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要求比较高。”
临床路径就是将病人入院治疗流程实行“套餐化”,患者要做哪些检查,服用什么药物,住院多长时间等都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医院的服务质量有了保证。按病种付费则让病种实现“明码标价”,让患者的钱花得明白。据统计,按病种付费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5%,群众看病贵得到进一步缓解。
对患者来说,能在家门口看病既方便又省钱,而要把患者留在基层,关键是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天长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浩表示“卫生院如果不把他的能力提高,分级诊疗他也看不好,老百姓也不相信他。通过我们,让老百姓相信他们基层医生,形成长期工作互动链。”
在医共体里,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是“一家人”,任何一方的医疗服务水平都牵动着彼此的利益。为此,市医院各科室分别牵手帮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用“1+1+1”的模式组成医疗服务团队。
团队里,市级医院为牵手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远程会诊等帮助。
2月9号上午,在汊涧镇中心卫生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医生王伏荣正在对病人周文玉术后的恢复情况和市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由市院专家对病人治疗情况进行实时的分析和判断。王伏荣:(出录音)“通过市医院心内科专家给我们指点,说我们做的蛮好,很成功。”
周文玉女儿胡传芳:“给我们手术做的很顺利,医生照顾的比较好。毕竟天长离我们家远,质量的还不错。还是信任这里,我们不信任不可能来了。”
周文玉已有85岁高龄,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大。汊涧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孙友和说,换作以前,像周文玉这样的病人,他们根本不敢接,现在有了市医院专家的指导,过去不敢接的手术,如今也能做了(出录音)“疑难急症现在市里面的专家给我们指导,我们也有底气了,服务人次手术人次提高了,以前300人次左右,16年达到545台手术,相当于每天1.5台手术。”有了更专业的医疗保障,越来越多的患者像周文玉一样,更愿意在自家门口就医。据统计,组建医共体后,天长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2.2%,群众就医更方便,看病更省钱。(记者:陈晨、钱瑶,通讯员:俞登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