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欲让角膜受捐者到女儿坟前鞠个躬

08.08.2014  12:01

  晨报讯6岁的女儿去世,葛思凤含泪捐献孩子眼角膜,使得两名受捐者重见光明,也延续了她的生命。如今葛思凤思女心切,想要找到“延续的生命”,她的心愿是让受捐者来女儿坟前鞠个躬。

   6岁女孩病危母亲含泪捐眼角膜

  生于2007年8月的杨紫珊,家住灵璧县娄庄镇葛店村,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不幸的是,2012年3月,她被确诊为肾母细胞瘤,经过最大努力的治疗,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在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后,其母亲葛思凤思忖数日后,含泪给安徽省红十字眼角膜库打电话,愿意无偿捐献出孩子的一对眼角膜。

  2012年12月26日,杨紫珊花骨朵般的年纪,还未来得及绽放,就已经凋零。红十字会眼角膜库工作人员赶到后,取下了杨紫珊的两只眼角膜。随后,这两只眼角膜,分别成功移植给安徽和河南的两位受捐者,使他们重见光明。

  葛思凤和丈夫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一直靠在外打工糊口。女儿去世后,他们也放下心头的疙瘩,继续出外打工。可是,思女心切的葛思凤却日日夜夜忘不了女儿,夜里醒来后,要想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女儿已经去世了。

  想要受捐者到女儿坟前鞠个躬

  虽然女儿已经离世,但是她没有放弃想念。一年过去了,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一度让她吃睡不安。“就想看看,到底捐给了谁,我能不能见见他们。

  ”葛思凤的姑姑告诉记者,她除了想念之外,还想知道,眼角膜捐献给别人后,有没有手术成功。虽然安徽省红十字会的人多次告诉她,手术非常成功,但葛思凤还是会经常询问。

  “就想让被捐的人,能来我女儿坟前鞠个躬。”葛思凤说,她要能给女儿还愿。

  最初签协议时,葛思凤想要把女儿的两只角膜捐献给学生,最好是和女儿一般大的。

  记者辗转获悉,这两只眼角膜被分别捐献给两名男士,一人20多岁,一人30多岁,现在都在外地打工。

  政策规定捐受双方原则上不见面

  昨天下午,江淮晨报记者联系上安徽省红十字会眼角膜捐献中心的负责人屈志国,后者对于杨紫珊的事情,仍然记得很清楚,“多乖的一个孩子”。对于葛思凤的想法,屈志国称今年6月1日,确实联系过双方见面,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坐到一起,也非常遗憾。

  “根据政策,原则上是不能让捐受双方见面的。”屈志国说,这样一来,避免了一些后续的麻烦,例如捐献者会提出要一些物质补偿之类的。

  不过,如果双方都愿意见面,眼角膜捐献中心是会组织安排的。对于葛思凤想见一见受捐者的想法,屈志国表示,“从个人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也会尽量去满足各方的意愿。”

  对此,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王云飞认为,对于受捐方而言,他们在选择被帮助时,可以根据捐献人的要求,选择是否接受捐献。“有人愿意或者希望跟捐献人家属保持联系的,自然可以商量;如果不愿意见面的,可以选择不接受捐献。”

  王云飞说,对于角膜捐献方而言,“把自己对女儿的思念,转嫁给他人心理的负担是不合适的。”王云飞说,这样的话不符合“无偿捐献”的最初意愿。

  晨报记者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