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建规学院皖南实习札记之一:梦中皖南

20.05.2015  17:57

烟花三月,天空正蓝,阳光正暖,收拾行囊,来到了皖南。黄山脚下,那一片片神秘美丽的古民居,那一座座巍峨俊秀的名山川,那一张张满怀愉悦的笑靥,那一句句难以忘怀的话语,春末的皖南,回忆中梦一般清晰,无法忘却,触手可及的真实。

建规院的学子,自然少不了风雅情趣,一支钢笔,一卷绘本,身处在青砖黛瓦间,流连于小桥流水中,半尺细绢,绘出的皖南的风韵。

仰首远眺,成熟的油菜地在美丽的春季氤氲着金黄的气息,束缚在城市中许久,灰色而又死寂的摩天大厦中,忘了日出日落,忘了繁星满天,忘了掠过天边的二三鸟啼。而今,闲倚在田埂上,眼前是一望无垠的麦田,风中带着清新的气息,卷出莎莎的摩挲,身后阡陌,白英缤纷,一如回归家乡的游子,在这里彻底的亲近自然,接受她的爱抚,才发现血色残阳会这般触动人心,皎洁银月会这般令人酣醉,晚风浅唱会这般悦耳动听,错落有致的徽州故村会这般令人流连忘返。

相见,是为了一睹你的风情;相守,是为了饱览你的文化底蕴。我执笔,你的美丽,在心中,更希望能在纸上。

执笔丈量,一双双渴求的双眼,一支支灵活的柔荑,皖南的山水不比江浙的水乡风情,但是古朴的徽式建筑,诠释了单色的美丽。

西递的“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幻境一般,青黛色瓦片静静的排列着。近屋的瓦片檐口略显残破,坎坷的痕迹见证者岁月的变迁,瓦片上百年前匠人勾勒的纹理依稀可见。我仰视,那神秘的花纹背后应当有着各自的故事,我静静的找到一个角落,静静的绘着,手随着皖南的特有符号在移动,灵也随着他在悸动。画累了,循着潺潺的溪流声,徜徉在窄窄的长巷间,脚下的青石路,墙角的青苔诉说着古村的沧海桑田,抬头寻找天空的痕迹,狭长的古巷上是那狭长的天空,纯净的天空就像融进了蓝色的水彩。

人悦墨图中,亦在画卷里,心绘图卷。

徽派的建筑中,我读出了一丝隐者的意味,那些在皇都中盛气凌人的木架构在皖南的土地上却显示出一种老者的从容与大度,故宫里面恢宏的楹却在徽祠中平添朴素,斑驳的垫石,安静地承受着千斤的重量和千年的寂寞,数百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宫闱之中,浮夸的额枋却在这里隐藏在幽暗的房脊下。我临摹,我崇尚,我敬仰这建筑。我沿着古旧的脉络,试图去寻找什么。迈过高高的门槛,与外部的三月春光迥异,沉默,我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就像教堂一样,这里的建筑皆是心的庇护所,天井的取光是唯一的光明,踱步期间,我可以思索,可以冥想,你会享受这份宁静,沉醉其中。

或许我们原本都是大地的孩子,注释被禁锢在了城市中,我会骑着自行车,因为我知道那路边的山野风光,我会徒步山岭,因为我知道齐云山上的仙境缭绕,不孜疲倦,酣睡在醇香的大地的气息中,不畏山险,登上了齐云山之巅,我会离去,但不曾会忘记,一周的实习,一生的记忆。(作者:汪兆煜;审稿:斯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