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
解决雨后积水、黑臭水体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剂良方。10月8日淮河晨刊记者从市住建委了解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文件,《蚌埠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日前已经通过专家评审。
据了解,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老城改造类将以老旧小区住宅、老旧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道路、公园、河道、雨水管网等海绵城市综合改造项目为主。而新城建设将以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园绿地等项目为重点。
何为“海绵城市”?
很多人肯定要问了——— 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为海绵城市?
据了解,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怎么建海绵城市?
在海绵型小区建设方面,“留下”雨水,可能就要用到雨水桶、下沉绿地、雨水收集池等。
雨水桶是安置在住宅楼栋下侧,主要用来收集屋面雨水的设备。一般住宅周边有绿地的不设置,让雨水直接流入绿地即可,住宅周边为硬化路面的可设置雨水桶。
除了上述措施外,下沉绿地也将成为蓄水“神器”。据介绍,下沉绿地一般比路面低20厘米左右,内部种植耐涝植物,绿地周围不设路沿石,下雨时可以让雨水直接汇到绿地中,形成一个短时间的湿地。下沉绿地可以设置雨水出口,将收集的雨水直接导入雨水收集池中,用于小区绿化浇灌等。新建小区还要进行透水铺装,一般透水砖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
此外,在管网、河道、水系及内涝、防洪治理方面,将结合黑臭水体的整治,实现雨污分流,进行生态修复,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
“海绵理念”在珠城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市民广场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中运用了大量的海绵城市开发理念及设施。例如:下沉式绿地广场在径流雨水调蓄、净化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珠园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中,也将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市园林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提升改造中,通过采用铺设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生物滞留带等多种“海绵措施”相结合的方案设计,发挥公园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吸水、保湿,达到让土壤滋润植物根系的目的。此次珠园提升改造中,透水铺装率将超过70%。根据方案设计,改造后的珠园,广场、道路透水砖、透水沥青路面将近1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紧邻珠园大塘的不少区域设置生物滞留带,种植美人蕉等植物,利用生物自身和缓冲带起到的滞留作用,来提高雨水的净流速度;从外观上看,生物滞留带更接近大自然。根据设计方案,大塘周边的生物滞留带的建设面积将超过3000平方米,改造后的大塘四周坡岸更像天然的池塘。
原标题:让珠城像海绵般“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