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卖粮现象屡见不鲜 安徽多措并举化解卖粮难
今年多地遭遇卖粮难,排队卖粮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走后门”卖粮现象。
卖粮难的症结在哪?短期看仓容不足是主要原因。近年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而仓容相对不足,粮库建设滞后,库存量高,仓容缺口大,导致供不应求,各地粮库纷纷告急。据统计,我国玉米、小麦、稻谷的库存加起来约为2.3亿吨,高居世界之首。国有粮库库存居高不下,有些粮库陈粮几年得不到消化,最后甚至不得不作为饲料低价处理。
另一方面,种粮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政策性收购价节节攀升,导致粮价越来越偏离市场,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价格“倒挂”。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在高库存的“天花板”和种粮高成本的“地板”双重挤压下,国内粮农靠补贴度日越来越难以为继。
我省是粮食大省,更是粮食主产省,解决卖粮难问题不仅事关粮农的切身利益,更事关粮食产业的稳定发展。当务之急,首先要扩仓容,提升收储能力。加强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加大仓储设施建设,让多余的粮食有去处。同时严查“打白条”、压级压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保证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扶持龙头企业。龙头强,不但消化更多原粮,而且提升仓储能力,分担仓容压力。同时要尽快出台政策解决粮食“流不动”的问题。稳妥消化库存陈粮,粮食有进有出,仓容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化解。
但是仓储只是保障,只是对市场的补充,更多的粮食还是要靠市场消化,从根本上解决卖粮难,还是要借助市场之手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把部分“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对于玉米、大豆、棉花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