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要解决拖拉机“只会挂挡不会维修”的心病

25.06.2014  18:01

——来自“校社共建”的故事

        北京市顺义县李遂镇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金振启来到打谷场,看着那一溜排开的绿色大型农机具,心里舒坦。正值三夏,金灿灿的小麦粒一堆堆地堆放在谷场上。那都是“铁牛”的功劳。可老金也有心病,就是农机人才缺。眼前,老金看到30多位中国农大清一色的帅小伙儿,心里甭提多高兴。“看来,咱这‘只会挂挡,不会维修,更谈不上科技’的心病算是解决了。” 

      6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与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校社共建”人才培训实习基地在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揭牌时,农大学生都为金社长这句形象的话使劲地鼓掌。

      农机合作社拥有先进的农机装备、场地,可为农大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生也能深入了解现代农机合作社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发展前景,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真是一举两得。

      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是2007年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的尝鲜者之一。金社长很得意:“以前种一亩地只赚200元,有了合作社,一亩地能赚1200元。如今,鑫利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多种经营,已经拥有过亿元的家产,在全国声名远播。这些年老金不差钱,差的就是懂科技的人才。

      大型先进的农机装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老金正是看到农大学生的潜力。在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的撮合下,搭建了“校社共建”人才培养平台。 

        老金现有联合收割机、脱粒机、喷雾机等200多台,不少是进口的一二百万元的农机。除了使用,就是保养、维修,可那些个外文说明文没人能看得懂。于是,去年老金在招聘中急需外语好的农业大学生,开价月薪1万,在众多人选中还真挑了两位。

      今天来到他面前的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工程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装备方向)3个专业的30多位学生,不只懂外语,而且会搞农机科研。一下让老金乐得不行,“你们来,我可以给找几间房,管吃管住。”一席话说的师生心里热乎乎的。以前,每到夏季学生实习,都是到外打游击,现在遇到这么个热心人,让大家好感动。

      当然,老金也有所图。合作社的员工干活不赖,效益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按老金说的,咱要奔着高科技上台阶。农大工学院副院长毛恩荣拉着老金的手不撒手,说:“这人才培养对我们也有好处”。合作社成高校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的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建立  “产、学、研、推”双赢长效合作机制,就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正说着,一辆美国约翰迪尔牌大型喷雾机开进了打谷场,随着隆隆的机声,给大家现场表演了起来。三米多高的轮胎,伸展出24米长的双臂,如展翅的雄鹰,喷出雾状的水雾。“这是专门用来喷药的。一台喷雾机一天可替代上百个劳力。”毛恩荣副院长给大家讲解着机车的性能和特点。学生围拢过来,有的还爬上高高的驾驶台,看看这里,摸摸那里。

      眼下三夏麦收,学生们实习的第一课也开始了。大三学生罗光说,在这里,他们将完成播种机、旋耕机、联合收获机及其他作业机具的保养、空载操作调整、挂接,机具大田作业、质量检测等生产实践和实习环节。

      系主任徐丽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有了实习基地,可以充分了解现代化农业的作业方式、生产过程,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作者:范建)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