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积极的赤字,不要消极的赤字
据媒体报道,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近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应询地方债问题时表示,债务率低于100%的警戒线,总体上风险可控。“明年初步计划是中央、地方都要增加赤字,地方要发债。”
增加赤字其来有自,放风已有两个月时间,终于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锤定音:将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一直以来,3%的赤字率被认为不可逾越,我们也一直将赤字率控制在3%以下,但明年破3%已经势在必行。减税降费是刚性的,政府投资也是刚性的,在全国税收和土地收入增速放缓的预期下,算来算去,只有增加财政赤字这一条路了。除此之外,出售部分央企资产也可以弥补财政减收,但显然这不属于优先选项。
减税降费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尚不确定的是力度究竟有多大,市场和企业希望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决策层要综合更多的情况。不管怎样,赤字破3%即将在明年登场,而我们对此应该持以何种态度呢?
首先,赤字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财政赤字,另一种是地方财政赤字,对应的信用不同,结果自然不同。中央政府增加赤字,人们对此毫不担心,但地方政府增加赤字,则是一件需要谨慎观察、区别对待的事情。从体制上,地方的责权和财权不统一,钱不多,需要花钱办的事情不少。以前,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和融资平台,尚可支撑大手大脚。现在,地方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是渐次消化债务存量,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件事上,不要让自己成为问题本身。
其次,赤字存在两个维度,积极的赤字和消极的赤字,何解?赤字不是为了解决吃饭财政,不是为了将困难留给下一代,赤字是为了支撑供给侧改革,以时间换空间。为改革而兴的赤字,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减税,致使政府财政赤字飙升,为一时之忧。但随着减税效果的发酵,企业开始迸发活力,经济增长开始走出滞涨。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在此时破壳而出,终于合力造就了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财政盈余”的黄金时代。赤字最终被核销,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这是经济政策所能期待的最好结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供给侧改革面对着巨大的成本,通过时间将之分摊,可极大降低改革的风险性,助推诸多项改革的成功抢滩。但这个时间窗口不是无限打开的,因为宽松和赤字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创新才是目的。如果我们在这个时间窗口虚度光阴,宽松和赤字便宜了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便宜了经济学家奥尔森笔下的“分利集团”,而非解放了企业和释放了创新,赤字便失却了意义。在未来五年,也就是楼继伟口中中国经济的阵痛期,对中国经济而言,窗口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