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巴坠崖敲警钟
人民网北京8月13日电 (刘佳)据国家旅游局办公室消息,8月9日16时25分,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西藏飞翔旅行社游客所乘坐的一辆旅游大巴车与一辆越野车、一辆货车连环相撞,事故共造成44人死亡,11人受伤。该起事故是近年来造成游客死伤人数最为惨重的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给游客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再一次给旅游行业的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已专门成立了事故调查组。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再次发生,进一步强化旅游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旅游局昨日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旅游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决定在目前已开展的旅游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一次旅游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治理检查。
提高认识、迅速部署,严格落实旅游安全责任
通知强调,西藏“8.9”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再次暴露出旅游道路交通安全仍是旅游安全工作的重大薄弱环节。各地旅游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尤其是针对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加强旅游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强化红线意识,切实提高“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安全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集中开展旅游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治理检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和国务院领导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迅速制定切实可行方案,细化各项措施,明确工作责任,严密部署,深入排查隐患,切实加强旅游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突出重点,全面深入开展旅游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治理检查
通知要求,各地旅游部门要切实强化旅游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督检查,要坚持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在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的同时,组织专门检查组,深入一线、靠前督导,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各地要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检查旅行社的规范经营情况,坚决查处无资质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要认真检查所辖旅行社使用车辆情况,检查旅行社是否按照规定租用具有合法资质且具有充足安全保障能力的旅游车辆,是否与相关运输公司签署正式租车合同,检查旅行社安排的导游领队等工作人员是否做到按照要求在行前播放《游客安全乘车温馨提示》宣传片,提醒游客阅读《游客乘车安全须知》并注意乘车安全,是否做到行车前监督司机检查车况,是否做到行车中提醒司机遵守交通安全法规避免超速疲劳驾驶等隐患的出现,督促旅行社严格审查旅游包车经营资质、驾驶员资质和车况情况;要检查旅行社是否合理安排游览行程以避免超速、夜间行车等安全隐患的发生,督促旅行社强化安全意识,优化线路设计,开展行前安全评估,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及对游客的安全引导和提示。检查要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检查旅行社相关制度和操作台账。同时,针对重点时段、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要积极与交通运输、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开展现场联合督查排查,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对于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旅游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决采取措施,不留安全隐患。
开拓创新,积极构建旅游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通知表示,各地旅游部门要主动会同交通运输、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认真分析当地旅游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和可能存在的安全监管漏洞,尽快建立起旅游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各地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全力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旅游道路交通运输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旅游客车、自驾游、景区路段、事故易发地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旅游交通安全防范,解决部分地区旅游旺季旅游运输车辆不足的问题,强化源头管理,杜绝黑车、病车上路运营,确保旅游交通安全监管无死角,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再次发生。同时,各地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旅游出行的安全常识,及时向社会发布主要旅游景区的交通流量、交通状况、气象信息、出行提示,营造良好旅游交通安全宣传氛围,积极推动旅游交通安全工作的长效发展。
加强综合治理,全力做好目前旅游旺季期间的旅游安全工作
通知表示,目前全国已进入旅游旺季,各级旅游部门要切实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旅游安全监管和督导工作。一是要针对主要旅游景区等游客聚集场所、旅游餐饮等风险集中领域,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综合治理、联合执法,有效排除各类风险隐患,严防事故发生。二是要密切关注西非地区出现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督促旅行社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相关旅游团队的管控和服务。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旅游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敏锐度,强化应急值守,切实落实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应急响应及时。
(责任编辑:刘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