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没拿到装修找上门 个人信息被泄露请拨962000

05.02.2015  10:52

“去楼盘看了房子,留下信息,结果连续好多天有各家楼盘打来电话让我买房”、“逛了一家装潢公司,结果不断有各种装潢公司打来电话”……昨天,本报报道了考生信息被泄露的的案件后,就有读者向本报反映各种类似遭遇。究竟我们的个人信息是谁泄露出去的?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信息购买者。

另外,如果你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或者知道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些“内幕”,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2000。

骚扰电话“知根知底”

“一天二三十个电话算少了,实在受不了。”家住合肥蜀山区的闵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她快要拿新房开始,各类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没断过。她很诧异,自己的信息怎么被出卖了呢?

“这都过去8个多月了,装修公司的电话还有。”昨天,闵女士回忆起过去几个月的遭遇,依然十分郁闷。去年5月25日,闵女士在蜀山区西山银杏楼盘拿了新房,然而在这之前两个月,装修公司的电话就不停歇地“袭来”。

“大概在3月份吧,就有装修公司打我的电话,一天最少二三十个。”闵女士说,一开始她还耐心地解释不需要装修,后来实在不堪其扰,干脆不接电话了。令闵女士诧异的是,这些公司在打电话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她的详细信息,甚至连房型都知道,“他们说根据我的房型有专门的设计,让我参考。”

其实,有闵女士一样遭遇的人不少。张先生日前到一栋写字楼参加一家企业的文化宣传活动,进门之后,作为嘉宾,他留下了大名和联系方式。然而,这些天,他的手机明显“热闹”了。“天天有电话,不是问装修的,就是问是否要买写字楼,今天还有人卖橱柜。”张先生说,参加一个活动,都把自己的信息给卖了,实在让人觉得不安全。

个人信息按小区卖

谭先生是安庆人,在合肥做弱电已经有不少年头了,他就曾帮朋友买过个人信息。“我一个朋友搞装修,看上望江西路华地学府名都小区,然后我帮忙促成交易。”谭先生说,那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当初一条个人信息也就几分钱,如今已经涨价了,一般两三毛钱左右。

相比谭先生,韩先生对个人信息出售情况更为清楚。韩先生今年32岁,在合肥从事装修很多年,购买楼盘业主信息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情。“这不是一两个装修公司的做法,而是所有人都这么干,否则怎么抢生意?”韩先生说,现在购买个人信息已经不流行按条收费,而是按照小区收费。“地段好的或者档次高的小区收费就贵多了。”韩先生称,目前合肥市场的价位是南边贵、北边便宜,“有一家装修公司包了政务区内森庄园的个人信息,花费要三四万块钱,而北城一般楼盘也就一两千。”

韩先生说,这样的价格是一手信息,如果是二手信息,那就便宜得多。“有的只要100多,甚至几十块钱,关键是这时候的信息已经很落后了,很难抢到生意。”韩先生说。

韩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也知道出售和购买个人信息是违法行为,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购买个人信息成为通行的做法。“很多时候,是楼盘前台工作人员出售个人信息,在达成协议的时候我们都有默契,绝对不会泄露他们的信息,否则人家不会跟你合作。”

据了解,不光是现实中买卖,通过QQ群、微信等网络工具,可能仅花费几毛钱,就能买到包括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开户行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息。

多是内部人士泄密

“我们在办理案件中发现,泄密的多是内部人士。”合肥市网安支队干警告诉记者,近些年,警方常会组织打击信息泄露,其中个人信息泄露多发生在网购、银行贷款、信用卡、购房、政府行政部门等领域。“大家将信息留下来的时候,这些信息往往已经被相关商家或骗子等盯上了。比如购买房屋,商家早早地从开发商或售楼部工作人员处等买到了相关信息,然后开始有针对性地给客户打电话,甚至有的不断打,都成骚扰电话了。”

这名干警介绍,从他掌握的数据和处理的案件来看,个人信息泄密案件整体呈增长趋势。“目前合肥市网安支队办理的个人信息泄密案件,主要还是配合刑事案件。具体到个人,个人信息的泄露由于比较庞杂,所以较难办理,信息如何泄露、泄露给谁、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往往也面临着取证难的问题。”

“尤其一些无良网络公司,往往贩卖个人信息,你刚刚用姓名、手机号码、邮箱等注册了信息后,另一方面就会有人非法获取到这些信息,然后出售。”据介绍,合肥市网安支队也设立了网安警务室,是按照虚拟社会现实化的管理要求,在网站和网络运营商上建立网安警务室,从而加大对网上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效率,确保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个人防范非常关键

合肥市网安支队干警介绍,若个人遇到信息泄露,可以向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消协、行业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投诉举报。“我们主要是打击源头,也就是泄露信息的第一人。”

合肥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介绍,整体来说,合肥市并不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目前合肥市公安机关主要是按照公安部的整体部署,组织一些专项行动,打击此类犯罪活动。

刑警支队民警还提醒广大市民,要加强自我防范。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途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的泄露,二是个人自愿填写,后被不法商人以盈利为目的而销售。“个人在填写一些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减少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的填写,防止泄密。”该民警介绍,个人防范目前还是防止信息泄密的重要办法。 本报记者 徐文兵 周晔

2014年信息泄露事件回顾

小米用户数据泄露

2014年5月13日晚间,有爆料称小米论坛用户数据库疑似泄露,涉及用户约800万。经乌云漏洞报告平台证实,小米数据库已在网上公开传播下载,与小米官方数据吻合。

快递客户信息被卖

2014年8月12日,有消息称,多家快递网站因存在漏洞遭黑客入侵,有1400万条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层层转卖。

根据警方调查,上述个人信息是由黑客恶意通过快递公司网站漏洞获取。

智联招聘简历泄露

2014年12月2日,乌云网上,有网友提交了智联招聘86万用户简历信息泄露的漏洞,并于12月3日正式公开。乌云网显示,黑客可通过漏洞获取包括用户姓名、地址、身份证号、户口等在内的私密信息。

12306用户数据泄露

2014年12月25日上午10点59分,有网友在“乌云-漏洞报告平台”发表一篇帖子称,大量12306用户数据在互联网传播售卖。泄露信息包括用户的明文密码、身份证号码、电子邮箱、手机号码等。12306网站回应称,网上泄露的用户信息系经其他网站或渠道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