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一明代古桥或被拆:工艺已失传 却要给新桥让路
中安在线讯 据新安晚报报道,一个道路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牵动了一处明代古桥遗址的命运。宣城市计划对市区一条道路进行改造,近日公示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新建的一座跨水阳江大桥桥址却与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桥遗址有重合,若以此方案实施,古桥遗址至少要被部分拆除。
为建新桥难道要拆古桥?宣城市规划局表示,规划设计方案还在征求意见阶段,并未最终确定。宣城市市政部门表示,若要对古桥遗址进行原地保护,现有的规划设计方案需要有较大变动。
规划
拟建新桥与古桥有重合
经过宣城市区城东横跨水阳江的东溪桥时,能看到桥的南面有一处同样横跨水阳江的古桥遗址,遗留下的桥墩和部分桥面,虽然残破但依然给人厚重之感。那其实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古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近日这处古桥遗址的命运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
3月21日,宣城市规划局网站上发布了“宣城市阳德路(宛溪路-陵阳路)道路规划设计方案公示”,阳德路是由城东进入宣城市区的一条主要道路,其道路改造工程规模较大,包括要建造两座桥。
细心的宣城市民在设计方案中发现,其中跨水阳江的大桥与现存的建于明代的古桥惠济桥的遗址有重合,方案中一处新桥的桥墩正好落在遗留的惠济桥桥墩处。难道为了建新桥要拆除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桥?
探访
四百年前古桥尽显沧桑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惠济桥遗址所在地。只剩几个桥墩和一段桥面和护坡的古桥遗址,在相距不足百米、人车来往频繁东溪桥旁,显得很有沧桑感。东岸四个桥洞相连的桥面是仅存的一段桥面,由此下到江边,站在拱形的桥洞下,抬头可以清晰的看到,这座四百多年前建造的古桥都是由一块块的大石砌成。这段相连的四个桥洞中,有三个还是原本的拱形石质桥洞,保存颇为完整。另一处桥洞上的桥面是由钢筋混凝土建制,明显是近现代改建。
西边河道遗留下的几个桥墩由于桥面全部坍塌,都孤零零的立在江里,桥墩之上甚至长出了大树,部分裸露出来的桥墩河道地基里竖了很多看上去经历了岁月洗礼的木桩。
“我们小时候还在这个桥上走过,旁边的东溪桥是1971年建好的,那以前过江都走这个老桥。”一位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告诉记者,惠济桥弃用之后,很多建桥的石块被附近的居民拆回家中建房子。
古桥的工艺如今已失传
“那座桥建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宣城市文物局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完整的惠济桥共有9孔,长100多米,宽8米多,高约15米,是由当时的宁国知府组织兴建的,历时一年多,动用民工数十万人,惠济桥历代还经历了多次维修。
“那种建桥的工艺现在已经失传了。”这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惠济桥桥墩遗址暴露出来的木桩正是当时兴盛的建桥工艺,古代的工匠们先将木桩固定在河道里,再用“糯米稀”将这些木桩聚在一起,再在其上砌桥墩。拱形的桥洞和桥面都是用石块一块块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的一段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桥面,据专家介绍是现代维修重建的,那一处原本的拱形桥洞在抗战期间被炸毁,当时日军入境,为阻碍日军坦克入城,当时的国民军将一段桥洞炸毁。
部门
设计方案还未最终确定
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惠济桥遗址真的会被拆吗?记者也采访了相关部门。
“阳德路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还在征求意见阶段,还没有最终确定,征求的意见会向上反馈。”宣城市规划局市政科一位姓吴的副科长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征求了文物部门的意见,文物部门曾提出惠济桥遗址应该原地保护的意见,而这一意见也被转给了工程业主单位。 “但从这个设计方案上来看,我们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宣城市文物局的专家说。
记者昨天也找到了阳德路改造工程的业主单位——宣城市市政局,该局办公室一位姓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规划设计方案还未最终确定,但若是按照目前的方案实施,惠济桥遗址至少需要被部分拆除,若要原址保护,现有的方案肯定需要有较大变动。
“这么大的古桥遗址没有办法异地保护,对于文物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原址保护。”宣城市文物局的专家说。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