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街头频现“作秀式求捐” 多因白血病致贫

15.09.2015  18:32

“扮马救子”、“齐天大圣卖瓜”、“光头奶爸卖水”……截止到今年9月, 合肥 街头频繁上演了7场“作秀式求捐”。这些病患家庭各自琢磨出“奇招”,博得眼球,求得捐款。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这些病患家庭,追问他们从何处来?又何以不惜放下自尊,“作秀”求捐?

“作秀式求捐”多因白血病

今年4月13日,亳州男子陈运涛头戴马头面具,长跪在逍遥津公园门前。他用“骑一次5元”的方式为身患白血病的儿子筹集治疗费。经媒体报道,短短一周,“扮马救子”的陈运涛就收到了全国各地汇来的60多万元善款。

陈运涛的“扮马救子”,引发了连锁反应。在此之后的5个月里,合肥街头先后上演7起“作秀式捐款”。继“马面父亲”之后,“大圣卖瓜”、“光头奶爸卖水”、“牛头女儿救父”等 新闻 陆续登上各大媒体。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最近5个月接连上演的7起“作秀式求捐”中,至少有5例是为白血病所致,求助者多来自农村家庭。

“白血病非常难治,需要步骤,多疗程。”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主任刘会兰试图向记者解释白血病究竟是怎样一种“多变”的疾病:“白血病有很多种,即便是同一种白血病在不同病人身上也会有不同表现。移植往往是白血病患者最后的生存希望,但就算完成了移植,仍然存在20%的复发几率。”

“扮马救子”的陈运涛告诉记者,自从儿子明浩2011年被确诊为白血病,这个家庭就几乎没了经济收入,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完了。第一次化疗结束没多久,小明浩就被确诊复发。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到了必须进行移植的地步,而家底早就“熬”干了。

白血病易造成“因病致贫”

今年7月1日,在宿松人洪志兴的发起下,11位白血病的患儿父亲集体剃了光头。这群“光头奶爸”走上街头向市民叫卖矿泉水,为孩子们筹集医药费。

针对11位白血病患儿,省民政厅曾专门做过统计:11人共发生医疗费用361.2万元,其中已经医保报销198.3万,大病保险报销1.5万元,医疗救助16.7万元,省级福彩公益金救助15.8万元,慈善救助13万,个人自付115.9万元。如此算来,除去各种报销、救助,保守估计,每个家庭光是自付的医药费就超过10万元。

来自蒙城的8岁男孩刘悉和父母租住在芜湖路上的一处民宅。这里距离省立医院步行足足需要20多分钟。2014年,刘悉的医疗总费用为55.5万,其中医保报销了36.1万,医疗救助获得5.6万,报销比例接近80%,但个人自付费用仍高达13.8万。

“医院附近房租太贵了。”男孩的父亲刘小涛指着出租屋里的摆设说,家里几乎没什么家具,一排旧沙发还是他和妻子从门口捡的。有病友来串门,大家都默契地坐在水泥地上。“天天陪护孩子,我们俩没办法出去打工,除了看病,房租、水电、衣食住行哪个不要花钱?”刘小涛说,之前攒的38万积蓄都花完了,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

“医保报销后个人支付费用仍然偏高,因而导致因病致贫现象突出。”记者从一份由民政、卫生等多部门上报至安徽省政府的材料中看到一项调查结果:从11名白血病儿童家庭状况来看,绝大部分家庭是在患病后相继纳入低保,这说明“因病致贫”是突出问题。

新农合基金称“资金已用到极致”

“戴马头面具实在是无奈的选择。”陈运涛告诉记者,他之前也找过村委会与民政,亳州当地公益组织还曾为他筹集了8000元。但身患白血病的儿子亟须脐血配型移植,动辄就是数十万的治疗费,家中实在无力筹措这笔巨款。

记者调查发现,在今年接连上演的7起“作秀式求捐”中,除一户为城镇医保家庭外,其余26户均为新农合参保家庭。

省新农合基金管理中心肩负着全省5000万农民看病报销的重任。据一位分管人员透露,安徽新农合普通住院的实际报销比例平均在58%左右。像白血病患者这样需长期治疗的高额费用患者,新农合补偿已经给予了政策倾斜。

依据现行新农合补偿政策,通过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首次补偿及新农合大病保险二次补偿,即使按照最低保底计算,任何白血病患者年度医药费用累计达到10万元,新农合补偿比例平均达到60%;如果花费20万元,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如果花费越多,报销比例会越高,最高可接近80%。

“80%的报销比例是什么概念?我可以说新农合基金已经用到了‘极致’。”安徽省新农合基金管理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拍着胸脯向记者说道。

“按照新农合现在的筹资标准,农民每年个人缴费只有100元。”他同时坦露无奈:“就这么多米,我们一点不留,全部煮成饭,然后根据基金规则,把饭分下去,只能谁病重,谁困难,就多舀一点。”  他表示,受制于较低的筹资标准,新农合基金实在无法“托底”,负担全部治疗费用。

“作秀式求捐”拷问救助体系

面对今年接连出现的“作秀式求捐”,记者辗转获得了一份报送安徽省政府的内部材料。其中言辞恳切地指出目前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仍有待完善的四个关键点。

其一,按照国家现行医保和救助政策规定,基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都只能对患者符合基金医疗“三个目录”(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内或合规的医疗费用实行报销或补偿,对目录外或不合规费用,全部由患者家庭自行承担。不过安徽省内新农合保底补偿,按病种付费,大病保险不受目录限制。

其二,医疗救助需求持续攀升,医疗救助能力亟待加强。目前患重特大疾病人数和发病率逐年递增,药品价格和治疗费用逐年增长。

其三,医疗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均采取量入为出的办法,导致医疗救助标准偏低,救助对象偏窄,难以从根本解决大病患者的就医问题。

其四,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实现完全覆盖,医疗保险报销和医疗救助流程尚需完善。

“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是三层社会救助体系,前两者都受制于资金盘子有限,而后者则较为松散。”  面对今年多次出现的“作秀式求捐”,安徽卫生系统一位内部人士有感而发——“这不仅仅是哪一层,或是哪个部门的事情。”

政府  聚焦

“立体”救助网或将越织越密

“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社会及慈善组织救助。”层层的保障救助体系应是一户家庭遇到重大突发疾病时,紧密依靠维系的一张“密网”。昨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未来安徽省将力求将这张“救助网”织得更加细密。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据悉,省民政厅目前已牵头会同省有关单位起草《实施意见》,主要包括: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拓展救助范围,不断提高救助标准,加大省级和地市级投入力度,建立救助资金自然增长长效机制;健全“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结合医保异地就医工作的开展,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异地就医管理机制。

今后,安徽省或将进一步健全商业大病保险制度。在基金可承受范围内,提高对包括白血病等重特大疾病保险的支付比例,有效减轻就医负担。

此外,有望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医疗救助。创新慈善救助资源供给方式,拟从省本级福彩公益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以及社会募集资金等方式,成立专项慈善基金会,整合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搭建社会募捐平台,增强社会公信力和筹款能力,打造慈善品牌。同时努力探索慈善组织、慈善基金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模式,通过慈善资金为贫困儿童购买补充商业大病医疗保险。

专家视点

呼吁尽快建立专项救助基金

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王云飞认为,“作秀式求捐”是病患家庭用“奇葩”行为求得关注的无奈之举。处于困境中的他们急切需要得到公众的爱心帮助。然而过于频繁上演,不仅会加剧公众的“疲劳感”,若不甄别,还会滋生变相乞讨与行骗。

反观全球瞩目的“冰桶挑战”,王云飞认为,正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创新力与行动力,为“渐冻人”患者募集了可观的善款。社会转型期,除了将体制资源发挥到最大化,应尽快建立专项救助基金,解决患者家庭即刻面临的困难。

记者手记

温暖的闭环

如果报道“马面爸爸”,是我们推倒了“作秀式求助”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那么今天我们要向公众道歉。

“马面父亲”的新闻线索,是我第一时间从新浪微博里刷出来的,发布人是整形了一张“雷锋脸”的张艺冬。我至今记得,当把这则线索报出来时,采访中心主任脸上闪着饥汉式的光亮。扮!马!救!子!这新闻太轰动了!我也是在感动得一塌糊涂中约到了“马面父亲”——陈运涛。

实际上,编辑部里,对于“马面父亲”的争议从第二天见报时就隐隐地爆发了。编辑部里开始有人质疑,这背后肯定有人策划。果不其然,一周后在同样的地点,逍遥津公园南门外,一位丈夫以“人肉沙包”的形式为妻子捐款。之后,“齐天大圣卖瓜”、“光头奶爸卖水”、“牛头女儿救父”、“步行街亲吻救子”……“作秀式求捐”背后,到底发生什么了?救助体系干什么去了?

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助推他们走上街头?在长达数十天的采访中,我一遍遍追问自己,更追问着相关各部门。直到跟着患者,跑完了省民政、省红会、省卫生厅、省新农合管理中心、省立医院、省肿瘤医院……最终才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完全“闭环”的救助体系,且不仅在安徽。而今,我们由衷期待,能由有关方面尽快为这些病患家庭构筑起一个温暖的救助“闭环”。(应被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特隐去姓名与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