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蚌埠古与今、旧与新:淮畔明珠掠去浮尘 老工业城在阵痛中重生

05.09.2019  18:14

东方网9月5日报道:淮河边,蚌埠港。各地船只来来往往,航运社旌旗飘扬,码头搬运工人忙忙碌碌装卸货物,艄公在船头哼着小调摇着橹……这幅近百年前蚌埠港熙攘图景,如今只能在一些人的记忆里和历史资料中被找到。彼时,地处华东腹地、交通要道的蚌埠早已依靠淮河流域航运发展成就了较为发达的货物运输、贸易往来、生产制造等体系。

民国时期,蚌埠港。

匆匆百年,时代飞速变革的当今,蚌埠往日的繁华该如何戍守?淮河岸边这颗耀眼的明珠又要怎样掠去浮尘重现光辉?近日,东方网记者跟随“网聚美好安徽见证五大发展”北线采访团走进安徽省蚌埠市,实地感受古与今、旧与新在这座城市的碰撞与交融,触摸淮河文明滋养下的厚重文化底蕴,探寻老工业城破釜沉舟剑指产业转型升级的底气。

淮河文明在这里沉淀,文化发展继续前行

在蚌埠市博物馆,记者看到了蚌埠历史的源远流长:三万年前,西尤遗址初现准河流域人类活动的踪迹;七千年前,双境刻划符号展现了中国文字的萌芽状态;五千年前,垓下大汝口文化城址填补了淮河流域文明传承的空白;四千年前,禹会诸侯于涂山,拉开了夏王朝建立的序幕;两千年前,垓下古战场风云骤起,奠定了强盛的汉王朝基石;六百年前,明朝开国元勋汤和荣归故里,赐葬曹山。

春去秋来,淮河水见证了时代变幻、光阴流转,也滋养和抚育着两岸的人民。在淮河南岸不远的一个小村庄里,每到农历三月,这里的村民便一路舞蹈、敲锣鼓、唱灯歌、演小戏、耍杂技,上山祭祀大禹祈福丰收。这样融多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于一身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就这样在淮河流域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这个村庄,就是冯嘴村。

流传至今,花鼓灯已成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之一。而作为花鼓灯艺术生息、繁衍、发达之地,位于蚌埠的冯嘴村也被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如今,全村近2800人口,其中80%会演花鼓灯,保存着良好的传承态势。有着“花鼓灯的梅兰芳”之称的民间艺术大师、花鼓灯“冯派”艺术创始人冯国佩先生也诞生于此。

东方芭蕾”之称的花鼓灯表演。

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同时,龙子湖西南岸,一个“全新”的古民居群正在悄然崛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古民居,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让不同的建筑特点、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相聚蚌埠,展现“和而不同”的文化风貌。这个以抢救保护散落古民居并将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在经历7年摸索和建设后,也将于2022年开放,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和蚌埠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建筑群。

创新驱动,老工业城续写新传奇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淮河文化也在蚌埠发展中留下深刻烙印。4200年前,大禹在蚌埠地区劈山导淮、“变堵为疏”。敢突破、勇创新的基因在这片土地上得以世代延续。

在蚌埠市博物馆“孕沙成珠”蚌埠历史文化陈列区域,充满历史气息的展品和依稀文字描述中,透露出蚌埠作为皖北工业基地昔日的辉煌。上世纪40年代新四军转移时带来的卷烟机,开启了蚌埠东海烟厂的发展故事,蚌埠出产的香烟袅袅飘散至全国各地。智力火柴、微声火柴、壁炉用火柴……当年蚌埠火柴厂生产的各式火柴成为国内各大宾馆的“抢手货”,甚至远销欧洲。

蚌埠火柴厂生产的火柴。

进入21世纪,传统产业造成的结构性问题,使得蚌埠进入艰难的产业转型升级期。面对阵痛,蚌埠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布局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也正是新时代的“劈山导淮”,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变堵为疏”。

蚌埠转型的重要成效之一就是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创新驱动。蚌埠制造的0.12毫米超薄玻璃刷新了世界纪录,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相同的玻璃价格比之国外进口下降了80-90%。此外,国内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在蚌埠下线,目前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还用于安徽省运动会场馆建设。相比一般常见的晶体硅电池,铜铟镓硒电池在保证高光电转化率的同时,呈现出弱光性好、温度系数低、适合环保绿色建筑和工业美学的要求等优势。

蚌埠生产的0.12毫米超薄玻璃。

围绕硅基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化,蚌埠“国家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积极创建中,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玻璃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十几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平台纷纷落地蚌埠。截至目前,硅基新材料领域累计授权专利1000余件,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6次。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条最完备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制造基地。

与此同时,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协同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生物基材料产业也在此快速集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市场持续拓展的新材料集群。2017年,成功创建生物基新材料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2018年,成功获批了聚乳酸新材料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规模295亿元,同比增长22%。

握紧创新的金钥匙,蚌埠,这座老工业城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重新出发。(记者 王佳燕)

【更多新闻】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

【专题】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

原标题:探蚌埠古与今、旧与新:淮畔明珠掠去浮尘 老工业城在阵痛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