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作为“合芜蚌”示范区的重要一极,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蚌埠再次起跑的新起点。到2020年,蚌埠市力争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区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高新区达到60%。
一是激发活力创新有奔头。
创新道路上,蚌埠市委市政府携手企业共同攻关。用好安徽省出台“1+6+2”扶持政策,蚌埠市仅去年就帮助企业争取和兑现创新资金6578.93万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围绕硅基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梳理出一批阻碍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组织攻关。去年和今年分别安排资金1470万元和1500万元,支持超薄压控式触摸屏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0.15mm极薄浮法电子玻璃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20个项目建设,扫清产业链上的技术“拦路虎”。政策的导向作用下,企业的创新热情充分激发。经国家统计局最终审核,2015年蚌埠市企业科技研发投入17.2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9.6%;研发人员7556人/年,较前一年增长23%。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前三位。与此同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7.2亿元,约占全市GDP比重2.2%,是历史最高水平。今年7月,该市新增发明专利申请651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14件。前7个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累计4270件,同比增长22%,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达69%;发明专利授权累计846件,同比增长90%,发明专利授权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42%。截至上月底,该市有效发明专利达2772件,位居全省第3位。
二是金融助力科技迈大步
2009年,蚌埠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工作。截至目前,已有76家企业累计获得贷款7.4亿元,贷款规模居全省前列。完善的配套政策,市科技局、财政局、评估机构、担保公司、银行等部门联动,为企业提供申请发明专利、申请质押贷款、实施专利产业化、获取财政补贴的一条龙服务,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并建立了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制度。为了鼓励企业持续创新,我市还在贷款考核条例中,要求企业每年都要申请发明专利。此外,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要占销售收入的4%以上。由此一来,企业的专利发明与质押贷款良性互动,不断上升。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蚌埠市将眼光向外,与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招商致远合作,设立了23亿元的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叁号子基金,着力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此外,我市还设立了首期规模2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2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金、30亿元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创新资金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以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为主体,上市挂牌直接融资和股权投资为补充的企业融资体系。科技创新的同时,金融创新也在进行时。蚌埠市设立5亿元的中小企业续贷转贷过桥资金,累计为50多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过桥贷款3.2亿元。积极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探索推进专利保险。仅去年一年,就办理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19件,为企业融资1.4亿元。税融通业务已累计发放贷款超2亿元,成为企业创新路上的有力助推器。
三是成果转化科研再加速
科技作用于生产力,关键在于成果转化。蚌埠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成果转化方的积极性,在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同步作用下,加速资金、人才要素集聚,促进科技与经济无缝对接。“十二五”期间,我市有3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填补了历史空白。作为“合芜蚌”的重要一极,蚌埠市陆续出台系列政策,在科技成果产出、交易、产业化等环节,对产出方、交易服务机构和产业化方都给予支持。包括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给予下拨经费10%的支持,对来蚌埠市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列入省扶持资金支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对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企业给予20%的补助,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贡献的服务机构按绩效考核给予奖励等。“从政策体系来看,蚌埠市已经形成国家优惠税收政策为引导,省市创新扶持政策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扶持体系。”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直接带来直观的效益:蚌埠市现有高新企业企业204家。今年1到7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83.9亿元,增长26.8%,居全省第三;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增速1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增长23.9%,居全省第三位;高于全省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比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5.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