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蚌埠先行先试,创新跑出“加速度”

25.04.2018  05:33

张公山鸟瞰。

  下好改革创新先手棋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共蚌埠市委书记 汪莹纯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特别指出,安徽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两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一、着力抓主体,构建创新体系。围绕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引领作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驻蚌单位加快发展的意见》,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驻蚌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出以世界最薄0.15毫米超薄玻璃、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认真落实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6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1%,万人发明专利达到8.58件,“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二、着力抓项目,培育创新产业。聚焦建设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市级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专用电子器件、创意文化、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工程建设,引进和实施一批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全国首条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豪威新一代交互式电子白板、高铝高碱高强盖板玻璃、华光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温玻璃、丰原集团VC及其衍生品、L-丙氨酸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8.5代TFT-LCD基板玻璃、聚乳酸纤维产业化、节能环保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园、工业机器人及功能部件、汽车发动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7%。蚌埠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42位,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三、着力抓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围绕建设京沪线上重要的人才集聚高地,出台《蚌埠市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充分利用合芜蚌人才特区、蚌埠人才金港和蚌埠(皖北)人才合作对接会等平台,成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围绕留住大学生在蚌就业创业,出台《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在蚌就业创业若干政策》,从强化安居保障、提高工资待遇、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帮助偿还助学贷款、鼓励在职学历进修等方面支持创新创业。围绕提升企业家素质,每年选送一批企业家到高等院校培训,着力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目前,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1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1家;培育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名,省“特支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25名,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5个。 四、着力抓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围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城市,大力倡导“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来办;项目开了工,一切服务我跟踪;项目投了产,一切困难我来管”的服务理念,分类建立项目建设流程图和帮办服务责任体系,从项目立项、征地、开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跟踪帮办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市“五证合一”覆盖面达93%,“不见面审批”或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0%以上。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行走企业”等活动,切实打通降本增效优惠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增强。 2017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9751户,比上年增长16.69%,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8897户,增长16.91%,为推进蚌埠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专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两周年特别报道

原标题:先行先试,创新跑出“加速度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记者 孙言梅 通讯员 顾楷 刘晨    编辑:毛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