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所、甘肃省地震学会和大陆动力学委员会联合举办2015年青藏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暨甘肃地震学会学术年会

17.09.2015  18:43

  2015年9月3-4日,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委员会,在甘肃省张掖市联合举办了“2015年青藏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暨甘肃省地震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江苏地震局、上海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以及西北大学、清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近20家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国伟教授全程参加了研讨会,并参与了会间和会后的讨论。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甘肃省地震局副局长袁道阳研究员代表主办方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研究员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委员会在开幕式上致辞,甘肃省地震局张元生研究员主持了简短的开幕式。

  研讨会的学术报告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宝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双研究员及甘肃省地震局杜学彬研究员主持。

  各位参会专家围绕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做了30个学术报告。王椿镛研究员做了题为“与松潘-甘孜地块动力学有关的深部构造问题”的邀请报告,袁道阳研究员介绍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东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发震层速度和各向异性”为题做了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李红谊教授介绍了“基于壳幔S 波速度结构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抬升机制新认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郑文俊研究员报告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成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李松林研究员报告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似三联点构造”,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宝善研究员介绍了“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监测地下介质微弱变化”,甘肃省地震局沈旭章研究员报告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机制讨论”。多位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介绍了刚刚被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接收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研究进展。

  地震预测研究所12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王伟君副研究员、孙安辉副研究员、石玉涛博士、王琼博士以及博士生肖卓等也都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将关于青藏东北缘地区的断裂性质、速度结构、Moho面深度、各向异性和尾波干涉等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汇报。

  学术报告会后,研讨会组织了总结和讨论。张国伟院士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青藏高原及东北缘构造问题研究的现状,勉励大家抓住机遇、敢于质疑,把深部地球物理问题与构造问题相结合,做出中国科学家的独特贡献。张国伟院士对今后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希望。王椿镛研究员主持了总结讨论。

  青藏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自2013年在北京和2014年在兰州成功召开之后,组织者之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重点项目“跨海原断裂带地震台阵:深部构造与断裂性质”支持了前两次的研讨会。2015年研讨会在张掖市的成功召开,得到了地震预测研究所承担的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科学台站探测 -- 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与所重点项目的联合支持。

  这次会议在热烈的研讨气氛中进行,通过交流,参会者深化了相关问题的科学认识,碰撞了思想。这次研讨会吸引来自地震系统内外的参会人员超过100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和地球物理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球科学问题已形成学界共识。研讨会期间,在甘肃地震学会的组织安排下,代表们参观了甘肃地震局承建的气枪震源现场。2015年的青藏东北缘研讨会,在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甘肃局张元生研究员的精心组织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委员会李惠民秘书长大力协助下,在3家单位的联合支持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