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试点新农合“指纹报补”

13.08.2014  11:32

    近日,蒙城县卫生局在村卫生室试点新农合“指纹报补”工作,探索利用卫生信息化技术加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新模式,堵住新农合资金的“黑洞”,成效良好。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深入贯彻实施,各地农合资金总量越来越大,如何保障资金安全运行,不被恶意套取、骗取,是农合管理的重点环节。“指纹报补”涉及到两个环节,一是采集环节。农民在首次就诊时需要采集自己指纹,指纹信息加密保存;二是验证环节。医疗机构在农民报补医疗费用前,需要校验本人指纹信息,系统验证通过后,方才能报销农合费用。蒙城县卫生局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深入基层调研中,发现虽然农合二代身份证报补方式提高了报补效率,方便了农民,但是仅凭二代证并不能严格约束村医报补行为,存在收取身份证套取农合资金的漏洞,同时也不能确定报补费用系病人本人发生,存在“冒名顶替”报补的现象。如何加强管理,确定病人身份是关键因素。他们由此想到了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个人身份的确认,经过三个多月在两个乡镇的试点, 经过实践,总结出了“语音提醒、随到随采、双重验证、方便快捷”的优点,备受老百姓们欢迎。(刘勇王天 本报记者耿纪标)

(蒙城县宣传部 刘勇 )    责任编辑:刘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