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救江豚成功产崽 “新丁”今天满月

04.07.2015  16:55

  6月4日晚,安庆江豚西江救护中心成功诞生了一头江豚,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声学所等豚类学研究团队赶赴现场开展研究。今日,围网中诞生的江豚“新丁”迎来满月,标志着安庆江豚西江救护中心江豚的人工驯养繁殖、迁地保护获得成功。

   江豚被列入濒危物种

  江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由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江豚遭到水利工程建设、水质污染、繁忙航运、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的威胁,数量快速减少,如今变得比大熊猫还要稀少,为此已被《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

  1962年出生的于道平,1985年至2005年在国家环保长江水生动物保护中心从事长江豚类保护研究,2006年被安庆师范学院作为人才引进。对于江豚,于道平有种特殊的情感,“看着这些可爱的精灵,我发自内心喜欢,希望它们能更自由地生活、繁衍。”

  每一次安庆市渔业局来电,于道平总会心头一紧。他知道,一定又是江豚出事了。在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楼3楼的一个生物标本间里,记者发现3个江豚标本。于道平说,它们都是近年来死在长江安庆段的。

  于道平记不清多少次接到电话后奔向江边,对新发现的江豚尸体进行解剖,分析死亡原因。“20多年来,我已经解剖过200多头死亡江豚的尸体。”

   开展迁地保护新尝试

  长江安庆段是江豚的主要分布区域,种群数量约200头,占长江干流种群数量的40%。长江安庆段的江豚保护,是全流域江豚保护的重点段,也是安徽省江豚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7年,安庆市批准设立安庆江豚自然生态保护区。保护区范围为安庆市全江段共243公里,3个核心区分别设在宿松县、望江县和大观区。安庆市渔业局局长蒋泽球说,由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在原地保护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保护江豚最有效的一个措施之一,便是进行迁地保护。

  在设立安庆市江豚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同时,地处安庆市在大观区的江豚西江救护中心于2013年底试运行,2014年4月进入运行阶段,正式开展江豚迁地保护新尝试。

   一个月解救五头江豚

  2014年4月11日上午9时许,一头江豚因搁浅受伤,被困于长江安庆段江心洲,后被成功解救。

  于道平作为救护中心的首席专家,来到现场发现江豚的头部、尾柄表皮被严重擦伤,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工作人员用云南白药、紫汞、红霉素进行涂敷后,江豚被送入救护中心的网箱内,放入活鱼让其自行捕食。一周后,江豚情况稳定,摄食行为正常,移入西江围网内,改为人工投喂。

  4月17日中午,救护中心又一次成功解救受困的江豚。在安庆江豚西江救护中心工作的施何嗣说,2014年4月,救护中心成功救治的江豚共5头,其中雄豚2头,雌豚3头。“一个月后,江豚觅食、活动正常。去年5月25日,经专家现场鉴定,江豚救护获得成功。”

   围网环境中诞生新丁

  据安庆市渔业局生产科陈寿文科长介绍,由于西江自然条件较好,适合江豚的迁地保护和驯养繁殖,2014年,该局向安徽省农委申领了江豚驯养繁殖证。今年6月4日,安庆西江救护中心工作人员白天投喂时,发现怀孕的江豚仍挺着大肚子。“到6月5日早晨再投食时,发现怀胎的江豚已顺利产下小江豚,在抢食时向工作人员露了脸。”

  据了解,围网环境比人工饲养更接近自然状态,在这种环境下繁育、生长的江豚,成为难得的研究对象。包括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声学所在内的豚类学研究团队,均赶赴现场,布设监测仪器,采集数据,开展豚类科学研究。

  7月3日,蒋泽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6月4日晚诞生的江豚,目前哺乳、行为正常,长势良好,母子平安,成为国内首例在围网内自然诞生的江豚。“不仅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首肯,这一成果对于研究和保护江豚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陈寿文说,下一步将有效实施江豚迁地保护,利用西江的江豚作为基础群,在半自然环境下,人工开展江豚的驯养和繁衍工作,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活动,为下一步江豚的迁地保护积累经验和提供相关科学数据。(陈东 记者 蒋六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