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丢了舌尖上的儿时味

18.10.2020  00:22
莫丢了舌尖上的儿时味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10月16日讯  记者  郝倩淑  凌红艳  )    10月16日,各地美食都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集结”。

  合肥小龙虾、砀山酥梨、淮南牛肉汤、河螃蟹、广西螺狮粉......,今天在合肥国际会展中心,这些美食不用你东奔西走,就可以一次吃个够。这次农交会共计2.5万多种农产品展出,但在这众多美味中,每个人都有对家乡味道的独特记忆。

  记者来到阜阳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型的山,上面写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字样,由寿桃、石榴、花、麦穗、猪等造型的馍组成,很是好看。制作这个馍山的是太和县的王大姐,她谈起这个手工蒸馍感到非常自豪:“太和花馍起源于明朝,是当时向朝廷进贡报喜,寓意日子蒸蒸日上,祈福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愿望。此后皖北民间就留下了这个风俗,逢年过节都要蒸花馍庆贺。”但是现在大家生活好了,馍已经是百姓家最普通不过的食物,渐渐的快要退出餐桌。年轻人更追求口味上的高品质,因此王大姐也曾一度陷入低谷。吃的人少了,继续坚持手工制作成本增高,机器制作能量产能降低成本带来更多的收益,最后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她说:“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学做蒸花馍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精神的传承,甜丝丝的馍味儿也是我儿时的味道,我不能让它在我这里消失,所以我开始研究采用新技术,在馍里加入牛奶、果汁、蔬菜汁,做出各种形状,更适合全家人的口味。”现在她的花馍作坊已经颇具规模,她说还要蒸更多的花馍,现在有了网络平台,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让每一个对馍味儿有情结的人都能尝到这个味儿!

  朱利国是临泉县一个普通的商户,这是他第二次来农交会,他制作的老式月饼、麻片等食品在当地是明星产品。从他的父亲当学徒开始,他们就在制作着这些传统食品,他们从一家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工厂化生产。他的人生五十多年,有四十二年都是与这些食物相伴,到现在他的儿子又站在了展台前面,继续传承着这一份家族的荣誉。朱利国深有感触的说:“小时候跟着父亲做这些都是偷着做,那时候没有政策,也没人支持你,做这些小买卖搞不好就要被人举报的。现在好了,国家扶贫政策好,政府也大力支持,我们现在办工厂、开店、招代理,儿子们还搞起了网络销售,也研发了很多新的产品,但是我希望他们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还是能继续坚持制作传统食品,不能忘了根本,不能忘了那个味儿”。

  走遍会展,随处可见这样的传统美食,这样一直坚守的传承人很多,但新兴农产品的出现也给农交会注入了很多新鲜元素,希望传统与新鲜的碰撞,能让我们尝到更多的舌尖美味儿!

[ 编辑:李名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