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叶生产渐别“人海战” 全程机械化尚有“拦路虎”
目前,安徽省春茶采摘已经结束。记者在金寨、黄山等地采访时发现,虽然茶叶机械化稳步推进,各大合作社在采摘、制作等环节纷纷购买了先进设备,但名优茶还是无法脱离人工采摘的模式,且部分茶叶因品种问题,在制作环节上还需使用人工……多种因素制约下,安徽省茶叶全程机械化之路依然漫长。
名优茶机采难
下午3点,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七支队伍、七台采茶机展开紧张有序地角逐。只见其中一名采摘工手持采茶机划过茶树稳步向前,另一名工人拉住机械后方的袋子,将被鼓风机吹来的茶叶稳稳收入囊中……这是5月4日,记者在金寨县油坊店乡机械采茶大赛上看到的热闹景象。
“这次比赛,我们要求各队采用单人采茶机和背伏式电动采茶机两种类型机械。 ”金寨县茶叶办主任陈辉告诉记者,机械采茶相对手工采茶,效率提高了7-10倍,费用降低80%,大大缓解了农忙时节人手紧张的难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茶叶采摘都可以使用机械。 “由于名优茶对采摘的要求较高,仍然需要使用人工。 ”前来参赛的金龙玉珠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松说,目前发展名优茶机采是大势所趋,但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仅是机械的问题,还涉及茶园、加工工艺、制成品的成色品种等。 ”他认为,想发展名优茶机采,还得在实践中摸索。
机械制茶效率高
在黄山市徽州区谢裕大茶厂的生产车间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价值1800万的3条流水线正紧张地运转。“以前手工制作需要几百个工人,现在十几个人就能全部搞定。 ”该公司茶叶加工经理谢瑜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生产的主要是黄山毛峰,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实现了自动化、清洁化、环保化等新工艺生产。 “现在2个多小时就能制出成品茶,日产量万斤,效率最少是以前几十倍。 ”
“现在茶叶的制作机械化普及率很高,但像我们这儿的六安瓜片,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金寨县麻埠镇一笑堂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吴启联表示,他们花70多万购买的设备,能保证瓜片生产从杀青、揉捻到理条、毛火实现机械化,日产干茶量可达2000斤。然而,最后一道“拉老火”的生产工序,却成了制约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据介绍,“拉老火”要求把盛满茶叶的烘笼放到炭火上烤几秒,再立即拿下来翻动,让其受热均匀。 “烘笼将受到160-180℃的炙烤,且需不断重复多次,机械无法掌握火候,必须依靠人工。 ”他表示,在上百遍“拉老火”过程中,叶片渐趋于完全干燥,当表面凝结起一层薄薄的白霜时,瓜片的制作工序才宣告结束。
“机械化制茶已被广大合作社和企业接收。 ”金寨县农机局副局长徐良旭表示,由于安徽省茶叶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和步骤也有区别,完全实现全程机械化仍有难度。此外,由于流水线投入较大,目前生产机械化发展还仅限于大型合作社和企业,小型合作社及家庭式作坊只能 “望尘莫及”。
全程机械化路漫漫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安徽省山区现已启动实施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计划到2020年底建设完成20个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区,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清洁化、集成化。相关专家认为,面对采摘和制作中的“拦路虎”,安徽省要加快茶叶机械化进程,必须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路子。
“采摘、修剪和植保机械化,只能在标准化茶园里进行。 ”徐良旭强调,只有将茶园进行标准化修剪,促使茶叶叶芽生长趋于整齐,采茶机才能顺利作业。 “智能化采茶机是个瓶颈,目前已经有厂家制作出样机,但速度太慢性价比也低。”国家茶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安农大茶叶系教授李尚庆觉得,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优茶采摘还是只能依靠人工,诸如仿人手选择性采茶机要做到简单实用难度较大。目前要解决这一难题,只能在鲜叶选别、初加工、精制加工中进行技术处理。
“现在不能实现机械化制茶的不多,主要就是碧螺春,安徽绿牡丹,贵州银球等茶叶。 ”李尚庆说,这些茶叶只是作形工艺无法实现机械化,但今后应该也可以研发出相应的机械。他认为,推广茶叶机械化,不仅要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还要在开发新型高新农机上做文章。只有确保“两条腿走路”,才可能实现全程机械化目标。(王逸群)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