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春茶初上市质好价不菲 每斤900元一抢而空
绿色种植茶叶 价格上台阶
4月9日,在六安市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山间蜿蜒的公路绕着响洪甸水库库尾,波光粼粼的水映衬着岸边漫山遍野绿油油的茶树,低矮的茶林中随处可见采茶师傅们忙碌的身影。清明刚过,正是采茶的好时节。
中午11时多,茶农杨师傅骑着摩托车,把今天采的两斤多茶叶送到了村里的金寨县面冲机械化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我家有6亩茶叶,种了8年白茶了。今年行情还不错,品质好的未加工新鲜茶叶每斤能卖110元。”绿油油的新鲜茶叶铺在巨大的竹簸中,杨师傅喜滋滋地点着钱。
六安茶谷西段核心区域的面冲村,是金寨县创建的出口茶叶安全示范区的一部分。“示范区生产茶叶,使用绿色防控,在茶林里安放了黄色粘虫板以及太阳能频振杀虫灯,通过物理手段杀虫,避免使用农药;禁止使用化肥,可以采用饼肥和有机肥,确保生长的茶叶绿色无公害。”金寨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朱世君告诉记者。
面冲机械化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守山表示,这些年合作社在瓜片生产上,逐渐引导群众改种优良品种。“合作社与80多户茶农合作,瓜片基地有600多亩,白茶基地零零散散有1000亩上下。以前茶农喜欢种‘乌牛早’品种,这种茶叶成熟早、叶片大,茶农觉得实惠,但质量并不上乘。不过这些年我们不断引导茶农种植‘龙井43’这个品种,在茶叶收购上给了更高的价格。”
标准炒制质量 工艺有保障
“这是我们今年新引进的茶叶色选机,杀青、整形,茶叶倒进机器后能自动按大小、颜色分4个档次。”黄守山站在一台3米多高的巨大机器面前向记者介绍,使用这种新机械,每小时就能完成400斤茶叶的分拣,而原来使用手工分拣,费时费力不说,质量还不稳定。
除了茶厂引进的新设备,金寨县还在全县建立了100处标准化茶叶炒制中心。“我们乡是茶叶大乡,有40家炒制中心,黄守山的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油坊店乡长徐骏说,每个炒制中心都配备了相应的炒制设备和技术人员,一个炒制中心连接100至200亩茶园,炒制中心负责为茶农发放粘虫板及修剪、采摘等技术指导服务,并与乡政府签订责任书。
在黄守山心里,标准化生产还能让传统技术更好流传。有上百年种茶、炒茶历史的油坊店乡,之前为了省工,很多茶厂放弃了手工炒制茶叶的技术,整个炒茶流程都使用机械作业,虽然产量提高了,但是茶叶的质量大不如前。 “油坊店10个村,最少的时候只剩3个村还有手工炒茶的技术。”如今,通过标准化炒制中心的建立,有手工炒茶技艺的老茶人在各处指导技术,传统技艺在当地慢慢恢复。“我们合作社有18口炒茶锅,6名专业炒茶师傅,不仅炒制合作社的茶叶,零散茶农也可以把自家茶叶带来炒制,师傅会帮助指导。”黄守山告诉记者。通过传统工艺炒茶,质量提高了,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新茶如果机械炒制,每斤最多能卖三五百元,而手工炒制的茶叶每斤最便宜也要900元。”
如今,金寨县对符合技术标准、生产能力达标的茶叶炒制中心,免费提供茶叶炒制锅具;对新上标准化自动生产线、加工能力达3000—5000公斤干茶的企业,通过多种途径补贴50%机具费用;此外选聘100名炒茶能手,为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线上线下 新茶销售正红火
“合作社4月1日开茶,清明节前抢收抢制了100多斤新茶,每斤900元,早就卖完了。”说到销售,黄守山笑着表示,“一年之中可以采摘好几季茶叶,所谓的春茶就是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出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数量较少,物以稀为贵。大量上市还得等到谷雨之后。”
这些珍贵的新茶,大多被合作多年的老客户买走了。在霍邱县经营商贸公司的吴老板已经第5年来大山深处的黄守山家采购茶叶,每次他都要带些客户前来体验油坊店乡的好山好水,看看他们喝到嘴里的茶叶是怎么采摘、炒制的。“客户看了放心、喝了才能安心,今年我又从合作社预定了50万元的新茶。”每年吴老板这样的回头客要在合作社买走200余万元的茶叶。
这两年黄守山也开始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销售茶叶。他说:“线上主要销售的是300至500元/斤的中低端茶叶,走量,一年下来产值也有400多万元。”线上线下,黄守山的合作社每年能卖掉2万多斤茶叶,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
与亲民茶叶销售的红火相比,这两年超高端的礼品茶生意一落千丈。“现在1000元以上的礼品茶基本上没有销路。”徐骏告诉记者,原本村里有几家茶厂专门做高端的礼品茶,以前生意好得很,但是这几年江河日下,“去年,又有一家专做礼品茶的茶厂转行了,改做普通茶叶了。”
走访中,记者看到本是茶叶生产销售的旺季,油坊店乡的朱堂茶叶市场却很少见到客商。油坊店乡是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之一,10年前的朱堂茶叶市场极为繁华。朱世君解释,原本茶农自己种茶、炒茶,零零散散,每家每户把茶叶拿到集散地销售,才逐渐形成了这红火的茶市。“如今茶叶产业分工明确,茶农负责种茶,合作社和茶企负责销售,这种茶市也自然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袁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