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聚焦民生热点难点 精准发力惠及百姓

20.09.2016  20:38

9月1日,刚满6周岁的王一宁(化名)背着小书包,在弋江区延安小学迎新背景墙前留下一张照片后,高高兴兴地跨进了学校大门。一个月前,她刚从皖北老家赶来和父亲团聚。“学校很好,入学手续也很简便。”王一宁的父亲说,芜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这几天,马塘街道居民高文芳接到好几个电话,都是提前预约请她去做月嫂。前些年,没有一技之长的高文芳是就业“老大难”,参加政府组织的家政服务培训后,她掌握了不少月嫂方面相关知识,顺利找到了工作。专业、细心加上有耐心,使得她在业内的口碑越来越好,“订单”一个接着一个。

政策护航力促教育公平,授人以渔补齐就业短板,这是芜湖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道缩影。记者采访中获悉,今年以来,芜湖市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拓展保障范围,做大做好民生蛋糕,全年计划投入99.6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教育、就业等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民生问题。

教育优先 多措并举力促“起点公平

6月24日,在学生家长代表、区“两代表一委员”、公证人员、新闻媒体人员的共同见证下,镜湖区公办幼儿园招生电脑派位拉开帷幕。

针对公办幼儿园“僧多粥少”局面,今年,芜湖市首次实行公办幼儿园电脑派位,将招生公平进一步向学前教育延伸。从4月份开始,教育部门公布网上报名和电脑摇号派位招生方案,汇总报名数据,于6月份实行电脑派位并现场打印录取名单,将招生全过程呈现在阳光下。

在义务教育阶段,芜湖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就近入学、实现“零择校”,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每年七八月份,芜湖市辖各区陆续公布新学年各校划片区域,芜湖市民“按图索骥”查询学区,让“择校”二字无所遁形。

教育公平是最具起点意义的公平。芜湖市各级教育部门始终把“公平”二字作为发展关键词,多措并举努力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作,2015-2016年建设类项目和设备购置类项目完成率均超过五年规划的75%。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学时,与本市户籍儿童少年“同待遇”,即“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一样管理”。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时,只需由学生父母持户籍和我市的居住证,向居住证所在区教育局(社会事业局)提出就学申请,即可按照居住证地址统筹安排入学,享受与本地户籍学生完全相同的义务教育“全免费”政策和中考中招政策,2015-2016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1.4万人。

教育公平,不是为了削平‘高峰’搞平均主义,而是要树立更多的‘高峰’,让教育在优质均衡中发展。”芜湖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芜湖市在政策护航确保招生公平的同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在经费投入、师资分配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最终实现高位均衡。化办学等方式,让名校资源不断辐射。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芜湖一中教育集团、安师大附外教育集团等30个教育集团,优质学校办分校(分园)79个,通过优质学校办分校、结对共建等方式,努力让更多的学校成为“名校”,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迈进的目标。

托底”就业 “双创”带动第一民生

高校毕业生来稳定就业,芜湖送上万元“红包”,这样的利好今年7月一下刷爆了大学生们的“朋友圈”。2013年起,应届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在芜湖市企业稳定就业、连续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可以拿到每人10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现在,首批来芜稳定就业的大学生有的已经领到了这笔补贴,这样的福利让大伙儿纷纷点赞。

就业是第一民生。高校毕业生近年来更是芜湖市就业促进中的“关键词”。为他们打通就业“绿色通道”,芜湖市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出台了《关于转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去年新增引进高校毕业生1.55万名,硕士研究生994名,博士以上学历18名。按800元/人标准发放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累计发放1438人,补贴115万元。

芜湖市就业中“紧盯”重点群体,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下岗工人等群体就业困难人员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2800个。今年全市新增就业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

芜湖市将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将技能培训对象向农民工重点群体延伸,提升就业质量。2016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2.3万人,其中高级工3019人、技师281人。全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7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6824人,经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23万人,发放培训补贴1074.26万元。通过技能培训,真正提升了求职者的就业能力。

在当前全市上下大力推动“双创”的氛围中,芜湖市出台《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年全市新增创业企业7756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8万户,全市建有3个省级青年创业园,1个国家级、9个省级小微企业示范基地,已认定6个市级众创空间、46个创业孵化基地。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2亿元,兑付创业扶持资金2150万元。(特约通讯员:吴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