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科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江城成为创业“宝地”
“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今天,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持续发展。”芜湖这座城市的成功实践正在不断验证着这个道理。
全市上下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以占全省4.3%的国土面积、5.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专利创造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占全省20%左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涌现出奇瑞、海螺、方特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
2017年1月,何弢发了个朋友圈:“‘cowarobot’的第一个山猫级自动化工厂在芜湖紧密筹备中……2017年会是个好的开局。”这个以智能旅行箱项目斩获首届全国机器人专利创新大赛唯一一个特等奖的创业者已将国内生产线从上海转移到芜湖,还计划“把第一家旗舰店开在芜湖。”
1月6日,专注物流+互联网金融的海豚科技由广州海豚更名为芜湖海豚,其金融平台产品——运金所2.0版同日在芜上线。“今年将以芜湖为突破口开启华东地区的布局战略。”副总冉泽松说。
一个是机器人领域的海归博士创业团队,一个是用新业态引领传统产业变革的行业领军企业,这两个本无交集的企业2017年伊始的运动轨迹却如出一辙:将芜湖作为他们创新创业的新起点。
这种惊人的巧合恰恰是对我市近年来坚持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能力建设的一个印证。年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打造经济、城市两个升级版,促进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
2016年何弢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带领酷哇创业团队从上海来到芜湖。他们将结合了无人驾驶、智能信息应用、机器人等技术开发的智能行李箱生产线挪到了江城。“打上了‘芜湖造’标签的酷哇智能行李箱今年就能面市。”他认为,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聚集效应明显,上下游产业链日渐成熟,政策扶持力度大,人才成本较一线城市更低,是块“创业宝地”。
2016年年底,冉泽松把家从广州迁到了芜湖。“海豚科技在芜湖将开辟一片新战场。”这个来自广州的金融互联网公司还特意将更名仪式和产品发布凑到了一起,颇为高调。冉泽松告诉记者,总部迁址与正式更名都意味着公司将把发展的核心放在芜湖。“这里有政府资金政策服务无缝对接,活跃的市场投资环境。在镜湖区大垄坊孵化载体,环境好租金少,员工住房等基础设施也很齐全。运营成本下去了,营收肯定上得来。”
政策+资金,就像是开启创业梦想的一把金钥匙。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16年我市积极兑现创新系列政策。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的无缝对接。加大创新政策兑现力度,2016年兑现市科技创新系列政策2.13亿元,争取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政策5416万元。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55项,争取资金1.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10.6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2.2亿元。
巢暖枝繁百凤来栖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生产线迁到芜湖只完成了第一步。何弢还打算逐步将企业的大脑——测试和研发中心转移到芜湖。“未来,我们将把芜湖作为酷哇机器人最主要的生产与研发基地,外加美国销售网络和深圳设计中心,基本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架构。我们的核心团队要在芜湖安营扎寨。”
早早扎根江城的卢立新团队用自己的成功给了何弢等一大批后来者充分的信心与希望。他带领的共生物流团队上线不过短短一年,已经创造了平台交易额近12个亿,营收超过3亿,税收近3000万元的“神话”。该团队还成功申报软件著作权28项,申报发明专利11项。和卢立新一样,我市引进的薛卫昌博士团队领军的鼎瀚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去年预计实破8000万元,同样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从没有明确方向到聚焦重点产业,从单纯招商到重点引智,形成“团队+技术+资本”的创新招商模式,从政府管理到提供服务,政府工作重心和扮演角色的积极变化迅速激发了鲢鱼效应,一大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远道而来,广泛聚集。江城大地上到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热潮。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全市共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94个,其中市政府重点扶持团队72个,累计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283人,其中两院院士领衔的9人、国家“千人计划”2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0人,海归专家229人、博士541人、硕士415人。
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面向全球招引高端人才,支持本地企业引进团队进行嫁接重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航空产业方面,引进清华大学朱航博士团队成立了安徽航瑞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完成6款发动机产品研制;新材料方面,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奉向东博士,主攻功能单分子多孔纳米复合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超100亿。
无论是正在转型期的传统产业,还是加速前进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各业的人才团队总是能在芜湖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有优质项目在这块沃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能源汽车杨爱喜博士团队和物流互联网平台卢立新博士团队销售收入(交易额)均超亿元,7个团队销售超1000万元,5个团队企业进入挂牌上市重点后备企业名单,16个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入库培育。健康大数据史方博士团队、高通量基因测序吴东平博士团队和三农互联网服务业平台郭丹博士团队等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以高端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日渐成为带动我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发力点。截至目前,全市正在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32家,2016年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4家。以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角,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经济版图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57亿元,同比增长17%。
站稳机遇大风口踏上改革新征程
毫无疑问,2017年将是何弢、冉泽松们事业发展的“大年”。这一年,他们的产品将深深烙上“芜湖创造”的印记。这一年,芜湖将成为他们人生和事业的又一个新起点。
对芜湖来说,也一样。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全创改”“合芜蚌”等多个国家级平台在芜交汇叠加。
《政府工作报告》的“2017年工作总体部署”章节中则这样表述道:更加注重科技引领,人才优先。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人才特区、创业特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芜湖制造率先迈向中高端。以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和担当精神谋划推进各领域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和动力。
而在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的《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则为科技创新,画出了更清晰的发展脉络。按照“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以国家高新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区,辐射省级以上开发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实施领跑计划、新动能计划、新生代计划、云智计划和超车计划等五大行动计划,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建设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实施扶持建设太赫兹工程中心和长江医学科学院等一批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检测检验、项目孵化、人才引进等为一体的公共研发平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围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制定《芜湖市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
《方案》还设定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引进30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0个领军人才、10000名高端人才,形成100个优质上市资源,新增培育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发明专利、人才保有量为核心的发展质量指标进入长三角第一方阵,经济总量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到2020年,形成3-5个国家级重大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产业新型研发平台,支持芜湖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钻石通航飞机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成30家左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新建400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