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开创对外新境界 构建开放大格局
中安在线讯 据芜湖新闻网报道,晴朗的冬日午后,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码头集装箱中转呈现一片忙碌景象。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芜湖港交上了一份出色答卷:全年完成集装箱量60.2万TEU,同比大幅增长20.0%,完成年度计划的100.3%,创历史同期新高,完成外贸吞吐量等各项指标继续稳居全省首位和长江沿线城市前列。
同样是在2016年,奇瑞集团克服国际市场整体低迷的不利因素,在海外品牌建设中加快从“走进去”到“走上去”,国际化能力显著提升。全年乘用车出口88081辆,占同期中国乘用车出口量28%左右,连续14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
这是芜湖市开放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两道缩影。市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于近日出台《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施意见》,为未来几年芜湖市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画出了宏伟蓝图。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1124”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目标,即5年投入支持资金10亿元,力争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达到2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0亿美元。届时,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繁荣的芜湖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大笔绘就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蓝图
回望2016年,芜湖实现进出口总值380亿元,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成运营,芜宣“无水港”开港运营,中铁特货商品汽车中转物流基地落户芜湖港……一桩桩一件件,展现着芜湖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方面所进行的积极努力。
对于芜湖来说,这远不是终点。“为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人才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企业国际化步伐,构建芜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市里出台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施意见》。”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未来几年,芜湖将围绕省委省政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意见、调转促行动计划,坚持“向东看、往东比”,加快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开放平台和载体,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迅速做大开放型经济总量,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意见》为芜湖开放型经济发展绘就了新蓝图:经过几年的连续努力,各类开放平台和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市场主体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与境内外经济、技术、信息和人员等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和安徽省平均水平,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走在前列,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额、经济国际竞争力、对外影响力全面提高,基本形成充满活力、内外并举、协调互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勇于“试水”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
外商投资为芜湖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1—12月,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6家,增资25家,股权转让6家,减资2家,投资总额98825万美元,注册资本44860万美元,合同外资43137万美元。
今后,芜湖市将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在积极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同时,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信息备案、信息报告、信息共享等制度,将外商投资企业信用体系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依托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探索建立外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机制,由“多个部门多头受理”转为“一个窗口受理、部门并联审批”,推行流程优化,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推进事务网上办理。
怎样引导外资更多地为芜湖产业转型升级所用?按照实施意见,芜湖市将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命健康、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推动微电子、智能汽车、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器、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此同时,抓住国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的契机,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方面与国内服务业企业享有同等待遇,鼓励支持境外企业和个人在芜湖市投资兴业;引导外资在芜湖市设立全球性总部、中国总部、亚太地区总部、管理中心、研发中心(机构)、营销中心、物流中心、财务中心等职能总部。
只有筑好巢,方能引得凤来栖。未来几年,芜湖将牢固树立投资环境是城市最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在具体实施上,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开发区要加大合作发展力度,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领军企业为中心,配套企业集群合作发展,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加强市场开拓、产品配套等方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成为企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的先行区。
加快企业“走出去”,是芜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一步重棋。
记者从实施意见中获悉,芜湖市将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赴境外考察、投资,密切跟踪国家最新的“走出去”政策,及时公布新的境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和产业指引,引导优势企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战略,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开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境外投资活动,引导企业参与加工制造、铁路、建筑等行业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和技术、标准、服务输出。同时,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以新设、并购、参股、股权置换、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国经营,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境外兼并与收购,获取品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
未来几年,芜湖市将进一步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依托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法律等信息,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化咨询机构在风险评估、法律保障、权益维护和翻译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搭建企业“走出去”项目对接与推介平台,开展境外投资环境、市场咨询、风险防控、跨国并购、承包工程、税收政策等专业培训,为企业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助力企业“走出去”。
在对外贸易方面,意见指出,芜湖将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具体实施上,密切跟踪国际市场供给和需求,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和材料等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出口,顺应境外国家消费升级趋势,扩大芜湖市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平板显示、农机装备、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通用航空产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利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在巩固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的同时,重点培育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节能环保、会展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商务服务等特色服务贸易,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沿线国家服务外包业务;深化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通关协作机制;宣传推介APEC商务旅行卡等便利措施,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建立与境外国家贸易投资合作“出入境绿色通道”。
加快实施“一带一路”促开放型经济繁荣发展
随着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芜湖抢抓机遇,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未来几年,芜湖仍将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天地。
按照实施意见,芜湖将积极谋划与“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互联互通路径,加快关键通道和重点工程建设,构建联通内外、安全通畅的对外开放通道。在具体项目上,加快建设商合杭铁路、皖赣新建双线、庐铜铁路,完成宁芜铜、皖赣、淮南线铁路电气化改造,推进北沿江高铁、铜南宣铁路、南陵—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推进芜申运河III级航道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利用好启运港退税政策,积极开行芜湖港与沿海口岸的铁海联运班列;开工建设民航机场,推进长三角空港物流中心建设。
在畅通口岸通关平台方面,在加强芜湖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积极申报进口木材、水果、汽车等指定口岸的同时,加强与长江沿岸开放口岸合作,促进口岸信息互联共享,重点推进与主要港口的战略合作。加快推动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拓展加工贸易、保税物流、研发、维修、检测、商品展示、国际中转等业务;谋划铁路口岸、空港口岸建设;加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省级汽车零部件、船舶、农业装备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新建省级家用电器、新型显示、机器人、通用航空等出口基地。
未来几年,芜湖将进一步加强与重点国家及地区开展合作。对外紧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着力在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合作,力争在引进高端产业、高级人才、高新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对内推进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与德国在产业、教育、城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努力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积极谋划中以(芜湖)产业园等国别合作园,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与芜湖市“调转促”相结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营造更加开放的营商环境。”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下一步,芜湖将学习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综合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合作共赢并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海外并购基金、中德产业基金等产业发展基金作用,通过股权投资、兼并重组、跨国并购等,打造芜湖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支持芜湖市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鼓励国外大学、跨国公司等来芜湖市设立研发机构。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赵丹丹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