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博物馆镌刻皖江文明史

29.05.2015  05:51

  五一假期,新建的芜湖市博物馆迎来首批游客,开馆当日即有6000多名观众光临。这座屹立江城的博物馆,以皖江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史料、文物展示当地漫长的社会发展史。同时,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成果,让尘封的过往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千年历史成就馆藏底色

  芜湖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鸠兹,西汉设芜湖县,六朝为京畿要塞,南唐有发达的瓷业,北宋时沈披、沈括兄弟曾在此修筑了江南最大的圩田——万春圩,明清时期浆染、冶炼、造船、航运、医药和米市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遐迩闻名的“十里长街”,有“长江巨埠、江东首邑”之称。 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成为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芜湖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有人字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大工山铜矿遗址、皖南土墩墓群、繁昌窑遗址、无为黄金塔、英国驻芜领事署等古代和近代建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芜湖铁画、无为鱼灯等。悠久而灿烂的长江流域文明,为博物馆展陈提供了丰富展品。博物馆为上古至1949年的皖江通史陈列,展陈以当地历史为发展脉络,以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水利工程、历史人物或文物

  为相对独立主题,分序厅和6个专题厅。其中,包括根据清代姑孰派画家萧云从《太平山水图》创作的大型锻铜壁画,依据文献史料和老照片复原的十里长街,参考实际场景复原的繁昌人字洞等。展示场景形象逼真,南陵大工山生动重现铜矿开采与青铜冶炼,长岸之战让春秋时期吴楚之争“跃然墙上”,繁昌窑重现青白瓷的烧制技术及其过程,芜湖铁画令铁与火的淬炼见诸于世。

   珍贵文物见证开埠往事

  “博物馆与城市一起进步。 ”游客参观时的感慨,不经意间道出岁月变迁。不久前,博物馆接收了由芜湖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移交的两块石碑。经辨认,其中一块刻着“太古地界”,另一块刻着“财政部皖岸盐务稽核处”,两块石碑于2007年7月出土于芜湖市滨江公园施工现场。作为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芜湖市的此类文物遗存颇有特色。

  经专家考证,“太古地界”碑是清末英国太古集团在芜湖所立的地界碑。清末开埠后,太古集团率先在芜湖租界内购滩地、建码头、架栈桥,开展船运业务。太古轮船公司是半殖民地时期进入芜湖最早、营运时间最长、在皖江地区影响最大的外国轮船公司,至今芜湖境内仍有太古轮船公司旧址和太古公司洋员别墅。据相关学者介绍,“财政部皖岸盐务稽核处”碑是民国初年皖岸盐务稽核处成立时所立的石碑。 1913年,袁世凯为向英、俄等五国银行借款,以全国盐税作担保,签订“善后大借款”。 1919年,北洋政府在湘鄂赣皖四地设稽核处,纵容列强干涉销盐区盐务行政,其中的皖岸盐务稽核处就设立在芜湖。如此一来,洋人继垄断我国海关和邮政后,又插手盐务,自此北洋政府主要税源均操纵于外国人之手。两块碑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在芜湖活动的真实写照,对研究近代西方列强在皖活动情况和清末民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开埠往事通过一件件文物清晰回溯,也能让观众以史为鉴、珍惜今天。

   强化互动传承皖江文脉

  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芜湖市博物馆与民间保持密切联系。为丰富馆藏资源,早在2012年,芜湖博物馆就开始多方征集文物资料,得到各界人士热情回应。为克服布展中的馆藏数量不足问题,博物馆积极联系其他文博单位和民间收藏家,协商借展工作,目前共与9家单位及个人达成协议,借展各类展品916件。

  4月13日,芜湖市博物馆接收了胡毓骅先生捐赠的4组套墨和8件单墨。这批墨制作年代多为民国以前,是馆藏陈列中亟待补充的徽商相关文物,其中的“墨林集雅套墨”“君子武备墨”“八骏图墨”,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堪称中华传统艺术之瑰宝,为此,博物馆特地开辟专门展区陈列。作为胡开文墨庄创始人胡天注的六房八世孙,胡毓骅长期钻研徽商与芜湖的历史文化,在得知文物征集消息后,果断慷慨捐赠。如今,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芜湖市博物馆已获得捐赠品上百件,涉及瓷器、家具、钱币、文书等多个种类,总藏品已达1300套,新馆陈列中共展出展品1017件。 “文化是博物馆的灵魂,要借助文物资料和现代展示科技,让观众入脑入心,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芜湖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与市民多进行互动,培育大众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做皖江文脉传承的担纲者。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