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公交新能源车运营喜忧参半
去年10月,芜湖市首批新能源公交车上岗。并在2015年元旦前,陆续投放至十多条线路上运行,总计200辆。
“公交换了芯,城市就换了肺。”据介绍,由于具有电动机和内燃机两套系统,这些新能源公交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平稳、节能减排。相比普通公交车,其减少耗能30%,每台车一年的废气减排量相当于300棵成树吸污量。
不过,记者了解到,由于受充电站(桩)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目前这200辆新能源车还过着“靠气供电”、自给自足的生活,效能发挥受限。
节能减排保护人身安全
穿着蓝白相间“外衣”的新能源公交车“身价”不菲。
据悉,一辆新能源公交车的市场价格是普通公交车的1.5倍。10月份至今,陆续上线的200辆“小蓝”运营总里程已经超过200万公里。全部上岗后,预计每月运营里程将达到130万公里,占芜湖公交运营里程总数的20%。
上线以来,新能源公交车正在改变着芜湖市民的乘车体验。突出表现在安静平稳,不管是听音乐还是看电视丝毫不受影响,坐公交车渐渐地成为了一种享受。
据了解,新能源公交车采用混合动力系统——气电共用,相比较以往传统公交车的柴油发动机噪音大、排污大,新能源公交车的优势显而易见。除此之外新能源公交车采用了机械式自动变速箱(AMT),实现了“自动挡”驾驶。具体说来,起步时(时速0-20km),车辆采用纯电驱动,发动机不参与工作,车辆很安静;当正常行驶至时速20km以上,发动机才开始工作。
有意思的是,当车辆须减速、停止,驾驶员使用刹车时,电机会转动,刹车所产生动能还会通过逆变器转化为电能回收到“肚子”里。
所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就是,新能源公交车在使用自身蓄电的同时,还能通过内燃机实现电能回充。芜湖公交集团机务技术部的工作人员也做过测试,每充满一次电,新能源公交车最长可以维持运营一周时间。
对城市来说,新能源公交车吹响了节能减排的号角。“特别在堵车、吃红灯等路况复杂情况下,公交车时速低,完全采用电力驱动,实现了尾气零排放。”
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对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也是很好的保护。以往,在使用五档手动变速箱的车辆上,驾驶员平均一天要踩离合器近两千次,现在则完全解放了一只脚。同时更加缓慢平稳的起停速度也对乘客人身安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配套滞后导致“吃不饱”
普及新能源公交车,对城市来说大有裨益。作为国家今年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之一,按计划,芜湖公交还将在今年新增250辆新能源公交车。
不过,一些客观条件却让这一新生事物在芜湖市发展遭遇瓶颈——一辆车充满电需5到6个小时,时间并不算太长,但是目前这200辆新能源公交想“吃饱”一次很困难。记者了解到,目前芜湖仅有两根可供新能源公交使用的充电桩,位于城东飞阳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根本无法满足200辆车的使用和调度。
电得不到正常的供应,天然气对于新能源公交来说也是十分尴尬。目前,芜湖市江北区域尚无加气站,城南三山区的一座加气站虽然建成却至今没有投入使用。公交车辆因为加气困难往往要“绕远”,比如开往三山区的48路公交车,需要来回花上一个多小时去老芜钢厂附近加气,江北区域内线路、以及高安街道等郊区线路因为无法调度只能选择烧柴油。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新能源公交车无奈只能调整能源使用比例,尽量少用电能,使用刹车动能来回收能量,自给自足让两条系统维持平衡。
“这实际上就降低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市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新能源公交车使用的是电池组,由若干个单体电池组成。不规律的充电将会造成个别单体电池电压低,影响整体性能和寿命。
新能源的“春天”不会太远
放眼省城合肥、兄弟城市马鞍山,他们的做法是,在公交车停调场里建设充电桩隔离岛,新能源公交利用晚间实施能源补充,值班人员进行电脑监控,充满电源自动切断,这样既节省了场地,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白天运营,晚上充电,依托公交停调场建充电桩,应该是比较科学的做法。但目前,不管是国家电网公司、还是芜湖市有关部门还没有大动作。记者了解到,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建设充电站有一些涉及功率、电容量等硬性条件,使用气电混合动力的“小蓝”似乎还不够格。
找私人老板也不是很好的主意。有业内人士分析,新能源公交公车尚处起步阶段,投入与回报不成比,就导致能源供应端不愿投入建设基础设备,而其他供应商又不具备建设资格、或不愿意承担亏损风险。
记者了解到,芜湖市近年来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首位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截至目前,全市推广应用的新能源汽车总数达600多辆。市科技局已经成立新能源汽车推广办公室,已经开始规划依托商业、住宅区建设立体充电站。但对于“大块头”的新能源公交车,还没有具体的配套规划出炉。
“新能源公交是大势所趋。”市公交集团机务技术部负责人舒杰认为,随着技术和外部条件改善,芜湖新能源公交迟早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实现如车体蓝白相间一样的希冀:城市的上空永远是蓝天白云。(芜湖新闻网--大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