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走近合肥艾滋病防控人员生活

01.12.2015  12:53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这是一群特殊的人, 艾滋病病毒无数次与他们擦肩而过, 他们没有害怕没有退缩, 怀着一颗医者仁心, 与艾滋病 “亲密接触”。他们身上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是第28个 “世界艾滋病日”,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走进疾控部门和艾滋病监区, 带你走近艾滋病防控人员的生活。

吴明胜在接受咨询。

和艾滋病患者吃饭交朋友

人物: 合肥蜀山区疾控中心防艾科科长 吴明胜

“进了这个门,你就要和我做一辈子的朋友。”吴明胜是合肥市蜀山区疾控中心防艾科科长,从事防艾工作五年,吴明胜和很多艾滋病患者成了朋友。

位于蜀山区疾控中心六楼的艾滋病科是国家艾滋病监测哨点,这里看起来和普通办公室没什么两样,三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艾滋病的发药、登记、咨询工作。

临近下班时间,一位小伙子匆匆忙忙来到艾滋病科。他坐在工作人员对面,迟迟没有开口。“你的所有信息都是保密的,只有你本人才能拿到检查结果。”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小伙子开口了: “我觉得自己的症状像艾滋病,想查一下是不是真的……”

“你最近有没有过高危行为?”对于工作人员的问题,他表示不太明白,“哪些是高危行为?”随后,工作人员拿出了一张调查问卷,上面详细列举了高危行为的种类,还包括检测者在这里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免费服务和保密约定等内容。

整个交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要求对方出示任何证件。“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在登记时可以使用真实姓名,当然也可以是虚构的。” 吴明胜说,在咨询环节,他们还会对检测者进行心理疏导。

吴明胜办公桌对面的柜子里,摆满了病人的档案,他会定期通知病人过来拿药和做相关检查。吴明胜坦言,周围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排斥他的工作,不过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很踏实,因为能实实在在帮助到病人。”

“他们在确诊之后很怕外人知道,没事会过来找我聊聊天,排解心里压力。”吴明胜说,病人和家属的内心是很孤独的,尤其是刚刚确诊的病人,内心更是充满了恐惧。他的病人都听过他的一句话,“进了这个门,你就要和我做一辈子的朋友。”

今年年初,吴明胜还组织他的病人进行了一次户外拓展训练,“我们一起吃饭、做游戏。他们不仅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朋友。”吴明胜说,这些患者朋友有时会邀请他一起吃饭,他基本都会参加,因为这是消除他们心理障碍最直接的方式。

在和艾滋病打交道的这些年里,吴明胜也遇到过一些尴尬和无奈。“我们对患者的信息都是严格保密的,不过也有一些病人不相信,周围人知道他染病之后,他认为是我们说出去的。”吴明胜也曾经被自己的病人怀疑,甚至接到过恐吓电话。

周思全副武装检测血样。

检测者常问他 “你不害怕吗”

人物: 合肥蜀山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 周思

“每年世界艾滋病日之后,自愿过来抽血检测的人都会明显增多。”周思是合肥蜀山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平均每个月他要做200~300个艾滋病病毒检测。血液是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之一,从血液采集、检测到样本处置,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都时刻面临着职业带来的风险。

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们接触的血液样本来自艾滋病人或有高风险行为人员。周思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穿戴好头套、医用口罩、乳胶手套和防护服,做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周思说,按照规范流程,检测人员在进出实验室之前都要进行洗手消毒。由于要重复做抽血和检测工作,他们每天洗手的次数在20次以上。除了做艾滋病病毒检测之外,周思和同事们还负责采集高危人群的血样。

穿过长长的走廊,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来到HIV实验室门前,上面挂着一个印有“生物安全”字样的醒目标牌,生物安全水平为二级。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血液样本,非工作人员是禁止进入的。”穿过这三道防护门,周思进入了实验操作区域。实验室的“规矩”很多,检测人员不能留长指甲、不能穿裙子、不能戴首饰、不能戴着防护手套捋头发……“因为任何一份血样标本中都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因子,做好防护非常重要。”整个实验室,所有的锐器都进行了严格处置,这也是为防止操作人员被锐器划伤。

在实验室里,摆放着大小两台冰箱,里面分别储存着待检测血样和分离血清样本。周思告诉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实验室的血液样本实行严格的“双人双锁”制管理,要两个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样本要经过三次加样、温浴、洗板之后,才能出结果,整个过程要四个半小时左右。周思说,如果初筛呈疑似阳性,不能发阳性报告,告知个人结果为待复查。经过确证中心实验室才能最终确证结果,之后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随访和流行病学调查。

周思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7年, 他和同事经常会被艾滋病检测者反问,“你们自己不害怕吗?”“刚开始时家人有些担心,现在家人和朋友对我们的工作都很支持了。”周思说,同事们奋战在第一线,压根没心思去想压力的事,亲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需要感谢他们这一路来的支持和理解。

郭韬给艾滋病犯检查身体。

要让艾滋病犯活得有尊严

人物: 淝河监狱感染病监区医疗民警 郭韬

我省唯一的艾滋病犯监区——安徽省淝河监狱感染病监区收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80名艾滋病犯,作为一名医疗民警,郭韬已经在这个特殊监区坚守了整整10年。

和郭韬相比,88年出生的吴先算是一名新人。2013年1月28日,刚来不久吴先就遇到一起棘手案例。当晚8点多,病犯蔡某突然口吐鲜血,鲜血将床单和地面都染红了。从没见过这阵势的吴先愣住了,另一名医生谢伟却很冷静地对病人进行抢救。随后,吴先被安排在医院陪护了一个晚上,给病人端屎倒尿毫无怨言。回忆那晚的情形,吴先说,当时心里真有点害怕,“怕传染。”不过,看着前辈们做得都那么自然,吴先的顾虑逐渐打消。

在监区诊疗室,一个个不同颜色的药盒整齐地摆放在桌上,药盒上贴有病犯的名字。“我们每天定时将药丸发到病人手上,亲眼看着他们咽下才离开。”郭韬说,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有一定副作用,病人刚开始服用时会有一些身体不适,很多病人因为药物反应而不能坚持服用,“一个月一旦有两天不能按时服药,就意味着治疗失败。”

给艾滋病服刑人员抽血化验,有的重症病人要做手术……这些都要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2005年,艾滋病犯吴某刚送来时,感染肺结核,右肺大量积液。刚上班不久的郭韬第一次给艾滋病犯做胸腔穿刺手术,手难免发抖。“说不担心是假的,担心病人挣扎,针不小心扎手上了怎么办?”可能进针太浅,积液抽不出来,正在他急得满头大汗时,一旁的前辈医生将他手轻轻往前推了一下,郭韬一下子找到了感觉,顺利完成了手术。

蔡某今年7月刑满出狱,郭韬至今仍记得他那种无以言表的感激神情。蔡某去年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命悬一线,监狱请来专家会诊,抢救了一个多星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可是蔡某刑满出狱时,家人却不愿让他回家。为了让蔡某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民警们联系当地政府,帮他落实好住宿和后续治疗。

“艾滋病犯既担心不能活着出狱,又担心出狱后生活无着。”郭韬说, 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哪怕亲人放弃了他们,我们也有责任让他们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感受到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