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会说真不稀奇 机器人都会思考了
未来机器人能做什么?这是大家对机器人最感兴趣的问题。这两天,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各类“能工巧匠”的机器人,让记者“脑洞大开”:科大讯飞研发的机器人能听会说,正在实施的“超脑计划”,将让机器人迈向“能理解会思考”;德铭电子研发的医疗机器人,将能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随着这些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和运用,相信用不了多久,机器人将逐渐进入人类生活,并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让机器人能说话、会识人
在众多科幻电影里,机器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会与人交流,能认识不同的人。其实,在现实当中,这项技术已被开发出来,并且在机器人身上取得运用。
“小柔,你好!”
“你好!”
“小柔,麻烦你跳支舞。”
“好的,请稍候。”
小柔话音刚落,就响起欢快的《小苹果》舞曲,它摇晃着圆圆的脑袋,扭动着手臂,跳起动感的舞步,显得十分可爱。
这是记者在科大讯飞采访时看到的一幕,“小柔”是科大讯飞第一代机器人,里面融入了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的程序,对其进行语音控制,就能让它执行相应动作。
科大讯飞研究院副院长王智国说,小柔具有智能对话、情感表达、人脸识别功能,肢体动作也很丰富,擅长舞蹈。在即将到来的第19届机器人世界杯赛上,活泼可爱的小柔也将一展舞姿。
“这款机器人最大的特征就是交互性,可以与人类进行自由交流。”王智国说,它搭载了语音唤醒、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等多项技术。其中,人脸识别技术是科大讯飞和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教授团队联合推出的世界上最精确的人脸识别系统,在测试中这种程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精确度,识别准确率超过99%。
“超脑计划”让机器人“会思考”
除了让机器人开口说话外,目前科大讯飞正在启动“讯飞超脑”计划,计划开发第一个中文认知智能计算引擎,未来将在教育、客服、人机交互、医疗等领域实现智能应用。
王智国说,“讯飞超脑”带来的是质的飞跃。这是科大讯飞启动的针对高级人工智能(即认知智能)的前瞻重大攻关项目,真正让计算机从“能听会说”迈向“能理解会思考”。
“机器人人工智能一般体现在三个维度,即计算、感知和认知。”王智国说,目前,机器人研发应用在计算和感知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认知这一层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机器人认知层面特别是语言理解上取得突破,这是科大讯飞技术攻关的主打方向。“一旦机器人在复杂的环境下都能顺利识别人类的语言乃至语义,并按照人类的指令运行,就会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王智国说。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工智能,更多指的是从事脑力劳动,不像工业中的机械手,主要代替人们从事体力劳动。”采访中,王智国一再强调“讯飞超脑”的宏伟目标。“理想中的机器人不仅仅是‘能说会道’,更应该‘能理解会思考’。”
有了“讯飞超脑”,机器人可以做哪些事情?王智国说,比如在教育领域,可以让机器人阅卷,不仅给客观题打分,还可以给诸如作文这样的主观题打分,“通过程序设计,机器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考生的作文进行评分,而且正确度不会低于专家评分。”王智国说。
合肥造“机器人医生”即将面世
去年9月份,我省首台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正式上岗,开始了第一台手术,在主刀医生的操作下,“达芬奇”为67岁的前列腺癌患者切除了肿瘤。2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而患者的身上仅仅留下4个黄豆大小的微型伤口。
“机器人医生”手术中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机器人将在医疗领域广泛运用。而目前,“机器人医生”的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发达国家手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合肥也有一家机器人企业在研发“机器人医生”,预计2年左右可以投放市场,价格仅为国外的1/10,满足不同患者和科室的需求,
“上身、下身、左移、右移、下降、离线。”随着操作人员发出的语音提示,记者看到微创型手术持镜在自如地来回移动,分毫不差地做出了相应的操作,精准到位。
这款机器人名为“语音控制微创手术持镜机器人”,由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它的功能相当于手术中的高级医疗助手,能精准地执行主刀医生发出的操作口令。
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张林介绍,对医生来说,做一台手术往往是一个复杂且辛苦的过程,除主刀医生外,还需要2—3个助手协助完成,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机器人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协助主刀医生进行手术的操作,无疑是更高效精准。
“用它做手术可以减少创伤,比如取出肾结石、切除胆囊等手术,普通手术要开刀,应用持镜机器人只需要在身体上打三个小孔,持镜机器人就可以进行操作。”张林介绍,这款语音控制微创手术持镜机器人采用语音控制的智能系统发出的指令,指挥机器人的行为操作以达到医疗助手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精准度,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