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胜利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思维能力

20.08.2015  11:3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学习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好领导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历史的和现实的领导工作经验,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运用科学思维的能力及其经验,对于提高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守不可逾越底线,积极倡导和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是不可逾越的,必须把持坚守、不可突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武力吞并全中国的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底线就是抗日救国。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除了动员全民族进行坚决的、无情的、英勇的反日斗争外,别无其他的救国方法。 早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时,中共中央就以国家命运、民族利益为重,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提出了实行全国总动员的八大纲领,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进行全面抗战。同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底线思维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基于某种现实需要,设定最低目标。抗日战争爆发,在共产党方面,除了结成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没有其他任何办法能动员全体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作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于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历史已经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底线思维的能力。

        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并践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是对宏观性、长期性、根本性问题进行谋划与指导、研究和解决所应具备的思维。抗日战争爆发后,对于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是怎么样的?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有人说要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对此,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分析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等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出发,系统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以及持久战的战略思想。1938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后,这一抗战路线和战略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全国抗战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对正面和敌后抗战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及时而又准确地提出并践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保证了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战略思维的能力。

        三、打破常规出其不意,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多彩的战术战法,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突破常规思维界限的能力,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适合本地特点和情况的游击战法,如麻雀战、鸿沟战、伏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为获得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华北、华中及华南等19个省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发展到近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敌后抗日军民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抗战力量的不断发展,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全面、彻底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历史事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合肥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