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去哪儿了”事件中,媒体不能缺位

16.05.2016  11:54

  今天,沸沸扬扬的“丢肾”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宿州男子刘永伟的肾还在,但萎缩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刘永伟讨要了大半年的说法,在媒体的关注下,一个星期就得到了。但该新闻却被很多人当作是媒体“打脸”、患者“恶意索赔”的证据。难道这个结果不是医院和相关部门早就应该提供的吗?如果相关调查部门及时给了患者一个说法,怎么还会有患者“找肾无门”,求告媒体的事?

  从此事件中可以看出的是,一个普通人想要一个说法有多难,但网络上许多围观者却给出了风轻云淡的结论:“你应该自己想到并且就当它是萎缩了",“这是医疗常识你都不懂?”令人疑惑的是,这样想的人,难道生活中没有遇到过跑断腿要不来说法,办不成事还尽遭冷眼的情况吗?指责别人前是否应该换位思考下别人的难处?就像我们应该考虑到医生工作的辛苦一样,医院是不是也考虑下,“肾不见了”是一件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小事的事呢?

  网上热传的“讨伐”媒体的文章说,肾会萎缩是医学常识,记者理应知道。那么为何这么简单的“常识”,相关部门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调查,患者去年8月拍CT,医生说找不到右肾,直至今天才在媒体的帮助下,获得了这个调查结果,要求患者和记者“自带”这个专家都需要花时间调查的“常识”,是否要求太高?况且,“萎缩”只是一个猜测,最终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连专家都不敢保证说确实“萎缩”了,难道患者就只有当它萎缩了,没有要求权威调查的权利吗?

  在这个事件中,不少自媒体、评论者指责患者、媒体:医生把患者的命救回来,患者不知感恩,还联合媒体“反咬一口”?这种指责未免有些混淆概念——一方面医院并非免费给患者治疗,另一方面医生治好患者某方面的病痛,并不意味着患者不能对诊疗过程提出疑问。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医疗培训的患者而言,发现“肾不见了”从而希望知道原因,“讨个说法”,恐怕是你我这样的普罗大众遇到这种事情的第一反应。质疑并非是很多人认为的不理解、误解,甚至“找茬”,在更多的情况下,“质疑”正是为了理解。

  在多起医疗纠纷报道中,很多医疗界人士甚至普通网友指责记者缺乏“缺乏专业知识”,而似乎没有人去思考,记者同样不是专业人士,他获取“真相”的前提仍然取决于各方信息的有效沟通。前不久,笔者的一位记者朋友采访本地一起医患纠纷,涉及到专业的医疗知识问题,院方拒绝接受采访。记者辗转找到相识的医生咨询,但医生在没看到病例仅凭着他人描述的情况下,只能谨慎地判断,同样,记者在写稿的时候也不得不字斟句酌如履薄冰。

  医患关系到了今天,患者以及他们求助的媒体人和医生们之间的沟通仍然非常艰难,只要其中一方的缺失,就可以发酵成网络上一边倒的舆论判断和抨击。一篇新闻稿背后究竟是记者专业知识的缺乏,还是采访通道的被迫关闭,还是很多人认为的“居心叵测”,在这个无序时代很难判断。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它造成的后果都是在消磨信任——患者与医生,媒体与公众,记者与采访对象,而信任被消磨的代价就是单个事件被无限放大,甚至被行业化。好医生和不那么尽责的医生每个人都见过,好记者和拿钱写稿的记者在这个社会也不少见,但现在的舆论趋向却是行业为个体背锅,理性的声音消失在情绪发泄的漩涡,这种倾向才是真正可怕的趋势,才是捅向社会信任基石最锋利的刀刃——无序时代的博弈,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