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背街巷道换新颜 彻底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尴尬之境
“路平了,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积水,墙壁上的‘牛皮癣’也不见了,住在这里舒心多了。”家住肥西县上派镇青年社区安全巷的居民李女士对肥西县的背街巷道环境整治竖起了大拇指。近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在肥西县采访获悉,该县在文明创建过程中,聚焦群众关心的背街小巷整治,清理乱堆放,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社区环境,让小巷居民一同享受到文明创建成果。
彻底告别雨天一身泥的“水泥”路
11月11日上午,记者在肥西县上派镇青年社区安全巷看到,巷道干净整洁,路面是新修的水泥路,路两旁的老房子均粉刷一新,有的墙面还设置了文明创建的宣传画。据住在这里的居民李女士介绍,原先,这里的路被称为“水泥”路和“灰”州大道:晴天走在这里一身灰,雨天走在这里一身泥。
据了解,安全巷形成年代较早,这里分布有三个老旧小区,巷道狭窄,墙面老旧,垃圾处理也不及时。今年以来,肥西县及时摸排城区背街小巷基本情况,开展了专项整治。
截至目前,肥西县完成了城区所有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在改造提升基础设施上,肥西县上派镇对背街小巷进行路面硬化30000㎡,粉刷墙面80万㎡。按照创城测评体系要求,全面规范巷道名称,设置公益宣传牌630多块,绘制墙体宣传画8000余平方米。另在小区人口密集区域,设置了晾晒设施,引导居民规范晾晒。
“远近闻名”的厕所换新颜
上派镇爱和社区爱和巷因建成年代早,没有完善的下水管道设施,居民因家中上厕所不方便,在里侧巷道内靠着墙壁搭建了十多个旱厕。此外,这里原先有一座爱和旱厕,夏天高温时,气味异常难闻,这给周边居民的 生活 带来了很多不便。
上派镇开展巷道整治后,将爱和巷道的下水管道铺设和爱和旱厕的翻修作为工作重点,疏浚重修了雨污分流的下水管道,拆除了路边小旱厕,将爱和旱厕翻新改建为水冲式厕所,经过整治,这里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上派镇的统计显示,该镇清理乱堆放、杂物等各类垃圾共4000余车;铲除菜地12000㎡;拆除破旧的店招标牌、广告牌150余处;拆除违法搭建80多处,总计5000㎡;拆除破旧遮阳棚300余块;清理私拉乱接晾晒绳500多处;整治私搭电线1000多米;疏通重修下水管道9000余米。全镇整治成型巷道40条,特色巷道有爱和社区的爱和巷、青年社区安全巷、紫蓬社区荣庭巷,彻底将城中村破烂老旧巷道改头换面。
该镇开展背街巷道绿化补植、美化亮化,采购外观良好的各类绿植2万余棵,并对绿化进行补植;安装路灯150余盏、监控80余处;安装果皮箱200余个。
各类文化活动引领文明风尚
今年以来,肥西县着力引导全民参与,营造文明城市创建的浓厚氛围。肥西县丰富宣传载体,组织所有党员干部“下基层,进社区,走街巷,访民户”,在全县近7万名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争做文明小卫士,万人共创文明城”主题活动,推动全社会讲文明话、走文明路、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肥西县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在公园广场、商场超市、居民小区、背街小巷等公共场所,合理设置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公益广告40000多块;打造了6个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7个核心价值观主题社区。上派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保护未成年人等公益广告融入到该镇打造的主题社区中,典型代表有古埂社区“和”文化、灯塔社区“家风家训”、卫星社区“心”文化、青年社区“文”文化、爱和社区“爱”文化、四十埠社区“平安幸福”、肥光社区“福”文化、紫蓬社区“善”文化。
肥西县上派镇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导向,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最美庭院”、“最美阳台”评选,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良好效果。
肥西县持续开展“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5人获评安徽好人,29人获评 合肥 好人,评出肥西好人98人。此外,1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3人当选安徽省道德模范,1人获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6人当选合肥市道德模范,评出县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62人。记者 王凯
原标题:背街巷道换新颜文明之风直扑面 肥西县居民乐享文明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