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的春天 蒿子粑粑挂面圆子超美味

16.05.2014  17:14

肥东小吃:挂面圆子

蒿子粑粑,做到清明

庄户人的日历上,除了惊蛰、立春、处暑、大寒这些个寒暑分明的节气外,还有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六月六,请姑姑”这些个看似寻常,却有说道的日子。

传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界限比平日宽松,特别到了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热闹非凡。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就纷纷到鬼市去游玩。等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游魂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因此,这天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称为“鬼节”。

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总有战胜鬼怪的好办法。他们发现采集野地里的一种蒿子,做成小饼吃了以后,就可以巴住魂魄,不让它到处乱逛——于是,就有了既好吃又“”魂的蒿子粑粑。

这种野生蒿子,有股淡淡的艾蒿味道,但不是艾蒿,也不是茼蒿、芦蒿,更不是白蒿。据我舅妈讲,它叫“一担蒿”(音)——只在山上有,田野间并不多见。

在肥东,每年“三月三”前后,这种蒿子最为鲜嫩。采一篮子,洗净后反复揉搓,将苦汁水挤尽;腊肉连皮切成小丁,中小火炒出油;蒿子、青蒜、芫荽切碎;与大米磨成米粉一起放进锅里用力拌匀;倒入开水将米面和其他材料一起烫熟,边烫边搅。

面糊稍凉,手心醮点凉水,揪一小团米面,双手反复拍打,把米面拍成厚薄均匀的圆粑粑。锅里放一点菜籽油,烧热后放入粑粑,煎至底面微黄色时,翻面,直到双面焦黄。

这粑粑从三月三一直可以做到清明节——过了清明,蒿子就老了。

挂面圆子金灿灿

挂面是肥东乡间的寻常面食,肥东有句俗语:老鸡汤下挂面,不搁油、不搁盐,一扫一饱!——面里有盐,汤里有油,可不就是无需油盐嘛!

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圆形竹筐(俗称:花篮),一圈一圈的挂面卧在里面。不晌不晚地来个亲戚,主妇赶紧拽把挂面,大锅里煮开,再卧两个荷包蛋、撒上葱花端上桌,缺酒少菜也让亲戚挑不出理来。至于鸡汤下挂面,那是“惯侠们”才吃得上嘴的。

挂面一圈一圈地拽完了,花篮里剩下的全是碎挂面了,这就是挂面圆子的主要材料。

碎挂面煮至八成熟,开锅后就捞出来,冲凉水,沥干;取一大盆,倒入沥好的挂面、肉末、葱末、姜末、盐、豆瓣酱,揣匀所有材料;手心里沾一点生蛋液,取适量拌好的面条,搓成球状;大锅里的菜籽油九成热时,顺锅边依次下入圆子,先不要着急翻动;约三分钟后,再用沥勺轻轻逐个翻动——外焦里嫩的挂面圆子便金灿灿地上桌了。

这也是逢年过节、红白宴席上常有的一道点心兼主食。

原标题:肥东小食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