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聚焦合肥:迈向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致力于打造‘创新高地’的合肥,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平台、高端人才、政策支持的‘三驾马车’,激发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中西部城市转型发展的独特‘合肥路径’。”近一周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连续关注安徽特别是省会合肥的“调转促”工作成果。一直把“创新高地”作为城市名片的合肥,创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产业升级也将让她迅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创新升级走出“合肥路径”
3年间,合肥市集成电路企业从不足10家发展到上百家,成为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内IC产业重镇。从原来的产业空白,几年间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10.5代线3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的城市……根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前4个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工业的5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也正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有独钟”,合肥这个不沿江、不靠海,传统工业基础薄弱的省会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经济逆势提速。通过创新平台、高端人才、政策支持的“三驾马车”,激发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这也被新华社在报道中称之为“一条中西部城市转型发展的独特‘合肥路径’。”
政策支持激发企业活力
《人民日报》在18日头版报道中指出,合肥积极构建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即一个政策规定,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财政资金“借转补”3个管理办法,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5项具体政策,每年拿出30多亿元“真金白银”,采用基金、财政金融产品等多种政策工具扶持产业发展。同时为企业提供放心服务,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同时,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科研、孵化、产业基地,完善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创业辅导等功能,引入近40家各类高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14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经济日报》19日头版报道指出,合肥还积极构建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每年拿出30多亿元,采用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政策工具扶持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构筑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合肥安全食品研究院全面开建,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中国量子中心、天地一体化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全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等。
迈向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日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将合肥市和合肥都市圈纳入规划范围,合肥被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经济日报》在报道中指出,这无疑将把合肥推向了国际竞技场。为迎接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合肥市实施大开放战略,积极搭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平台,以合肥航空港、合肥水运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电子港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以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为新引擎,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人民日报》还报道说,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座谈会,审议、决策关系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同时,上海连同皖江浙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计划,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如上海理工大学与安徽蚌埠高新区等建立大学科技园,上海与芜湖组建了“上海技术交易所——芜湖协同创新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