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存在利益博弈 成败取决于办医大格局
编者按: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公立医院改革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医改的任务之一,就是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医改。人民网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如何改”系列访谈,邀请业内有识之士做客直播间,共议医改大计,为公立医院改革出谋划策。
人民网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赵敬菡)为了破解无序就医,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区域医疗联合体应运而生。而自诞生以来,医联体就是争议的焦点。日前,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表示,当前大环境下,医联体更多的是互相利用,利益博弈的背后是办医格局的左右。【访谈:探索医联体的科学运行模式】
图为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
利益博弈
医联体是互相利用
“现在的医联体,实际是互相利用。”在谈到医联体的发展时,庄一强抛出了这样的论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的公立医院都不是标准的公立医院,医院自负盈亏,大家都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大医院想吸收多一些病人,小医院希望大医生来我们医院来做手术,各有利益诉求,最后平衡点在利益的分配上。在医联体中,大医院利用小医院,小医院利用大医院,彼此之间是互相利用。
做医联体要有四个纽带。第一就是技术纽带。大医院的医疗技术支撑小医院,小医院无法解决的就转诊到上院去,上面的医院康复病人转到下面的医院。第二是利益纽带。如果内每个医院都是独立法人,都要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如何平衡同一个医联体内不同医院之间的利益就尤为重要。第三是IT纽带。比如通过互联网,传递病人信息,交流诊治病情,相互转诊等。第四是行政纽带。其中,利益纽带是动力,也是最核心的要素。
如果做得不好,最后医联体变成虹吸,把病人虹吸到大医院里去了。除了虹吸病人,还会虹吸医生、护士。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变成“大树底下不长草”。
“如果钱上面看得很重,医联体就不容易配合。”庄一强说,“如果有一定的政府导向,可能他们利益的欲望就没有那么强。这个导向不仅仅是行政命令,而且要财政导向和其他一些力量的配合。”
如何避免医联体的跑偏呢?庄一强认为,还是加强分级诊疗。卫计委正在制定分级诊疗的标准,不同级别的医院适宜哪些技术看哪些病。“如果有分级诊疗一定的规范,比如二级医院做哪些、三级医院做哪些,像小学、中学、大学分级一样,这样在一个医联体里,不同的级别的医院里有各自的不同的归位。”
“比如说医保,如果你在县医院就报销70%,如果在地级城市,可以报销50%,到省城就报销30%,从报销比例也有一个杠杆的作用。”庄一强说,医联体未来的发展,做得好与不好,还要取决于整个国家办医的大格局。
分级诊疗
有优势也有风险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病人看病不满意,一部分来自无序就医。例如做火车赶到北京看病,排队好几个小时,医生两三分钟打发去检查。三天后拿着检查结果,医生两三分钟诊断开药。病人自然不满意。而分级诊疗可以规范就医程序,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
庄一强认为,目前来看,医联体在分级诊疗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比如说小医院,疑难重症看不了,就转到医联体内的大医院。大医院有些病人手术以后,转到下面二级医院做康复。既可以缩短大医院病房的周转率,也可以让小医院在康复病人的照顾方面有所分工。
纵向的医联体具备这样的先天分级优势。“省级医院到地级医院到县级医院,纵向协同发展的情况下,可以区分基本医疗分级。比如哪个级别的医院看哪些病,哪些有技术难度。如果这些能够分得清楚,就会比较好。”同时,庄一强也指出了其中具备的问题和风险。
“比如感冒有可能不是感冒,而是脑膜炎,早期表现是感冒。这个区别的技术是高难度的。”庄一强说。
此外,下级医院也可能为了利益扣住病人。庄一强举例说:“比如杭州一些三级医院,为了达到分级诊疗,规定只有社区转诊来的才可以报销,否则全自费。外国都是如此,但国内未必适用。如果北京的大医院都停止普通门诊,只开专科门诊,而且只是接收由地级城市医院转诊上来的,这样病人就少得多了。可是北京的医院愿意吗?如果这样转诊,可能最后的结局是省会的医院不把病人转诊上来。所以,这里头实际上还是一个利益博弈的问题。”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