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揭秘三河古镇规划往事
说到古镇肥西三河,现在不少人已是耳熟能详了。青石板上的古街巷,保留着历史街区的原汁原味的肌理;飞檐翘角的古民居,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晚清建筑群;而古茶楼、古河、古桥、古圩、古战场则诠释着三河的古老与文化……但你知道当年三河古镇旅游规划背后的故事吗?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今年74岁的原合肥市建委城建处高级工程师王元顺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历史。
一、我的故乡是三河
1940年我出生在三河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交通网络让当时三河很是繁华富庶,当时小小的三河镇拥集了近五万人口,比当时的合肥繁华多了。1964年,我从安徽农学院园林绿化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新疆和田工作了整整18年。在这18年里对故乡的思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在1982年的时候被调回合肥工作,这让我很高兴。更没想到的是,我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为家乡的旅游规划作点自己的贡献,成为三河古镇旅游发展建设的见证人。
三河发展旅游事业近二十年了,历届政府都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特色,三产旅游兴镇”的产业方向。旅游古镇不是自古一直的观念,而是有一番故事的。
三河自古就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时期,即为吴、楚两国交争之地。《左传·昭公五年》“鹊岸”之战就发生在此。南北朝时,此地为战略要地,发生多次大战。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下三河,缴获双桅巨舟300余艘,建立了水军。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三河,把它作为皖北重要据点,筑大城一座,环以九垒,屯储粮草军火,接济天京、庐州。1858年11月,太平军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聚歼湘军悍将李续宾及曾国藩弟曾国华等清军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
千年水乡古镇一直以来是以商贸著名于皖中大地,当年时任市长车俊为了搞活合肥的旅游事业,亲自带队,花了很多时间去各地实地考察,之后便开会讨论起来,我也有幸与会。会上车市长要求每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到我的时候,我由于从小在三河生活了近20年,对三河的发展方向早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就在会上直接提出了“把水乡古镇三河旅游牌子打出去”的看法,我仔仔细细地说了三河的大街小巷,东家大宅、西家小院,各种三河的古色古香、人情风俗,足足有大半个小时。没想到我的发言却引起了车俊市长的关注,在我发言的时候,车市长还特地问旁边的人,他为何对三河如此熟悉。当时园林局一位负责人就说,“他是三河人。”车市长微笑继续倾听我的想法。
散会之后,不想车市长找到我,叫我把三河古镇的事情写来一份材料给他,这让我受宠若惊,回家后便马不停蹄赶好了一篇题为《让水乡古镇三河亮起来》交付给市政府办公室。我个人还致信分管的领导把我的建议说明,得到认可。最后分管领导也致信三河书记说明了情况,之后车市长也带人实地调研了一番,最终达成共识,确立了发展三河的旅游集镇的产业方向。这一个决定翻开了三河历史命运转变的新篇章。
二、“小南河”差点被填了
作为水乡镇,自然是离不开水,而小南河又是三河古镇的“点睛之笔”。但好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小南河”差点被填没了。
在1991年发大水后,当时我已经从市园林局到市建委好些年头了,也结束了自从新疆和田地区回到合肥后一直租房住的窘迫,搬进了园林局的大院,心情比较舒畅。这里离逍遥津很近,于是一天周末外出散步,赶巧的是我遇到了儿时的小伙伴高家泉,当时已经是三河镇的党委书记了。见到我就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就是我的家乡三河就要变样了,市委到三河调研后已经同意我小伙伴的意见了,将小南河填平修出一条宽大的柏油大马路,之后再接着搞开发。这样的消息令我很高兴的,印象中的小南河小的时候经常去玩耍,一年到头都是臭气熏天的,而且还垃圾漫天飞,尤其到了夏天,真的是不敢想象的。我与小伙伴继续寒暄了几句后便相互告别各自回家了。
回到家中,我依然沉浸在喜悦的情绪中,可是经过一个夜晚的思考后,我便又对这件事情揪心起来,故乡三河在我眼里是可爱光溜溜的百年石头大桥加上小河流水再加上古迹风光的格局,不能把这些拆除了换成现代都市,那该是多么痛心的选择,遥想当年在新疆干了18年,梦寐以求地回到美丽的家乡,像那样的做法不就没有了嘛。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我寝食难安了好几天,但是后来一想,小伙伴的话也只是讲讲而已,再加上我急又没有什么用处。
时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交付文件的时候注意到是关于三河的事情,我便与镇长交谈起来,交谈得知,他的说法和我之前的小伙伴说法是一致的,小南河将会被填平,这让我的心又揪了起来,惴惴不得安宁。最后细想决定去找与我私交甚好的吴翼副市长来看看事情还有没有转机。
见到吴副市长后,我便把事情说出,吴市长还问了我:“消息可靠吗?”我回答说:“镇长说了,市委也调研过了。”吴市长停顿好些时候说道:“我知道了。”之后便把我劝告退了。我原本认为没戏了,谁想一个月之后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市建委办公室通知我去参加关于三河规划的事情,这让我很兴奋。会议是由吴副市长主持的,会上来了很多专家领导,议题就是关于小南河一事,而争议的焦点就是“填与不填”的问题,争论不休。虽然会议没有最终决定,但是能感觉到“不填”一方更有优势。
事后我得知,原来吴副市长在认真考虑后也觉得填充小南河不妥,于是就和市委主要领导商量。当时市委主要领导说话,“吴老您是分管这块的市长,又是全国著名的园林专家,您的观点很是正确,就应该这样办!”就是这样简单的会面,最终让小南河保存了下来,现在小南河水还在流淌,古石桥至今仍然伫立在古镇的街头。
三、一点通的“仙归桥”
记得是在2002年底2003年初的时候,三河的旅游建设继续稳稳地前进,此时有关部门计划将小南河同古城河打通,而且在之间准备架起一座桥梁。视察时,当时的设计师认为,“设计一座桥没有问题,但是水能否打通,要查看水文资料。”但是对于三河具体点的水文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呢?我是平生有话就说的人,我是三河人,我对这里很了解,于是我说道:“这水能不能通,我不清楚,我是学园林绿化的,但是小时候我从家到三河中学上学的路上途中每天要经过这儿,这个地方老人说是斗门口,下面有木闸,水通过这个木闸自由流淌!”我这一说,使得大家一致认可水是能相通的,本来的计划得以开始实施。
时隔不久,设计师程总再次来到三河,说明桥梁设计情况。一下车程总便拿出两张事先设计好的图,分别是平形桥和虹形桥。我们老大问道:“这两座桥哪个更好?”程总回答:“这两个是各有利弊的,平桥适合通车,花费少;拱桥适合造景但是交通不方便,不适合通车,造价也高一点。”老大思考了顷刻就回答:“要造景,既然是旅游,就要造景!”
消息一出,周围的群众就有话说了,“这里不能架拱形桥,这样这里就不通车了,成了死街了……”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坚持这条路子了,只是在最后桥梁设计上增加了能让人力单车顺利通行。如今看来虹形桥更加映衬了西街的古色古香,很高兴小时候不经意的留心使这个计划能够实现。
“仙归桥”,素有“仙人归来”之意,因为三河是历史文化名镇,在海外和全国各地工作的人很多,我想这座桥表达的就是家乡人民对这些游子的眷恋之情。
而在“仙归桥”的半亭上,雕刻着“十大舍不得”,则表达了三河的繁华盛世: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四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五舍不得“吴恒隆”的虾米干子,香到门外;六舍不得石头大桥下的大鲫鱼摇尾鼓腮;七舍不得小月埂上拉拉拽拽;八舍不得“天然楼”的油炸烧卖;九舍不得“吴宏兴”家的大瓜子一嗑两开;十舍不得“新华春”炒菜一喊就来。
四、从万年禅寺到万年街
去过三河的人都知道,在三河有个万年街。而这个“万年街”背后也有着一段故事。
在三河古镇前期规划中,我们曾想过打造它的佛教文化。想依托始建于宋太祖元年的万年禅寺,规划建立几条街道,交接点就设在万年台所在地,再按此为中心放射性分为四块,分别为北方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南方的普陀山佛教中心、东方的九华山佛教中心,最后西边为峨眉山佛教中心,学习深圳锦绣中华园一般将四大佛教圣地按比例缩小到此处,让游客来到这里就能纵观天下各个地方的佛教中心。种种的构思让我对以后的实地实施充满信心,但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在一次测量过程中。我再次提到了之前的想法,经过反复论证,我们一致决定在这规划出一条街来,一条从正在建的万年禅寺大门至已快修好的二龙桥为东西方向,另一条便从洪大巷的砖砌巷门到小南桥为南北方向。之前我们早已想好,就该保留老建筑,不新建居住地,同时还要拆除一些水泥建筑的工厂,街道要保存原石板,两旁栽起奇松怪石,界面上再建起一些三河土特产的商铺,在涂上土红色,让人感受到香火缭绕、佛音回荡、绿树成荫的气氛和神秘之感等等。
设计完了,就是街道的名字了,东西方向因为对着万年禅寺所以一致认为就叫庙前街,但是南北走向的却一时不知怎办?因为原名叫洪大巷,另一段又叫竹器街实在是不能匹配,大家一度陷入沉思,此时一位领导说道:“九华山下一条街因九华寺庙就叫九华街,我们这为什么不叫万年街呢?”众人一听纷纷赞同应声:“好!就叫万年街。”这条街最后也成为三河家喻户晓的街道。
现在的我已经退休了,但是我心里还是牵挂着故乡的建设,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是我还是想为故乡出自己的一份力,就如我的家人朋友所说一般,我的一生心血都奉献给了三河,但是我想,生为三河人,为可爱的故乡出自己的一份力,有何不可呢?我也希望故乡这条旅游发展道路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得到更多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