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让老人受益 委员呼吁落实养老用地、税收政策
中安在线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养老问题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老年病研究所副所长刘荣玉在过去的一年中走访了约20家养老护理院,她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我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内设简单医疗室的不足60%,配备康复理疗室的不足20%。养老机构缺乏专业医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老人需求。为此,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她带来了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建设的提案。
据民政部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逾2.02亿,占总人口14.9%,失能老年人数达到3750万,占老年人口的18.53%。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30万左右,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5万人。这些数据都令刘荣玉十分忧心,“在约两亿的老人当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老人都是失能的,因为疾病等原因他们都是需要照料的。但是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都远远跟不上需要。所以我作为一名医生,这么多年一直比较关注老年人、老年病,包括养老问题。”刘荣玉说。
在去年的调研中,她认为老年护理院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着用地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融资难导致老年护理院功能单一、设施简陋;进入老年护理院没有统一的条件、标准和评估程序;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目前,出台的用地指导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大多为指导性意见,各地执行缺少配套实施细则。而指导性意见,落实起来很困难。”为此,刘荣玉建议尽快落实养老用地、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流程。“本来是作为养老用地批下来的,结果变成了商业用地,这方面一定要监管好,用地计划不能改变用途。”
对于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刘荣玉建议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同时鼓励集体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兴办。“发达国家在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支出,到2050年至少增至4%。建议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固定投入机制,并加强多方监管,保证养老财政投入合法投资运营。鼓励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支持,提供优惠利率,吸引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兴办老年护理院。”
“老年护理院还应完善建设标准和准入标准,”刘荣玉认为,老年护理院应当有明确的管理认证部门,从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准入资质认定和监管,保证老年护理院具有科学的章程制度、固定场所、设备及服务人员。此外,通过科学评估确定老人的护理等级,安排合理入住。”对于医护人员的配比标准,她建议:对于200床以上的老年护理院应建诊疗室、康复室等,配备标准参照一级医院,每40-50名老人配置一名医生,200床以下的,可在相关福利机构内设置专护部。
刘荣玉还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养老资源状况等制定标准,结合老人收入,给予相应补贴,“如杭州市江干区实行退休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老人享受全额补贴;3000-4500元的,政府补贴70%,自行承担30%;4500-9000元的,各承担50%;9000元以上的,政府补贴30%,自行承担70%”。(记者 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