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一场大汗淋漓的脑锻炼
读本科的时候我并不太看重翻译课,写作业也不认真,耍耍小聪明就过去了。总觉得自己英文好又会说中国话,就算两种语言颠来倒去的说,也不是难事。老师说翻译是艺术,既然这么抽离现实,还需要我背那么多词组干嘛?翻译标准各不相同,为什么非得学翻译理论?理论对实践又有什么用?
直到毕业,第一次在工作中接触翻译,才感觉“好像没那么简单啊”。仓促中写的东西,起初还挺满意。第二天再翻出来看看,惨不忍睹,连人话都不会讲了。想改的更好些,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开始为自己的不专业感到汗颜,看着自己写的东西,时常产生“对不起英语专八证”的羞愧感。逐渐我明白,并不是英文学得好就能做翻译。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两种语言体系思维转换过程。想要转的自如地道,就要靠一颗训练有素的精密的大脑。我想大概没有其他的方法。就是练吧。说得多写的多,自然就熟练了。
拿这次阳光中学的练笔的过程来举个例子。首先,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词汇量的缺乏。比如,recognize. 我只知道它有认得,认识的意思,其实这个词还能表示认可,承认,进一步可表示赞成,表彰。第二,逃不掉的思维的惰性。如正文第三段“学校确立“每一位师生都绽放阳光”的价值追求和“以美育人”的办学方略,以美的教育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人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最美、最适宜读书的地方。学校通过环境美育、课程美育、自我美育、艺术美育和文化美育,实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培养健康、向上、智慧、尚美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这段十几个美字,显然不能按字面翻成beautiful 或者 aesthetic。但是我也只想到了virtue, 丢脸的是“自我美育”写成了“self-fertile”,这个词是我从有道上复制的,没有再次查证就用了。可见做翻译还是该勤快点。第三,八股看着吓人,其实比文学好翻。堆很多词,说起来云里雾里的八股文,首先是要重写一遍,换种自己看得懂别人听的懂的表达方式。起初我觉得改写的度难以把握,积累几次以后,大概知道该怎么改了,剩下的就是力求精确。比如这句:以“止于至善”为校训,尊崇“尚美”之校风,“自育”之学风和“求真”之教风,其实就是说:止于至善是校训,尚美,自育,求真是校训的内涵吧。第四,亲身体验告诉我写了不修改,略等于白写。事后的修改总结确实能事半功倍。
对我来说,写翻译的过程绝对不是轻松幸福的,但临近尾声快写完的时候,有种畅快淋漓的倾泻感。虽然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写的不一定是人话,但是三读定稿之后,至少越来越像人话。翻译是一场大脑锻炼,耗费精神和耐力,懒惰是它的绊脚石,咬咬牙跨过去,眼前的混沌也会变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