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 旧庄“化蝶”

14.11.2014  07:07

  居住花园洋房,漫步杨柳岸边,歌舞文化广场,务工门前企业,宿州市埇桥区光明村村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个过去房屋无序、垃圾遍地,连一条水泥路、一杆路灯都没有的农庄,何以短短5年美丽“蝶变”? “新村规划群众议,拆建全程群众管,成果咋样群众评,村民自治讲民主,美好乡村亮堂堂。 ”村民传唱的一首“光明赞歌”,给记者寻找答案提供了脉络。

  11月7日下午,沿着一条景观大道,记者领略了光明村的全貌,三个风格各异的村居组团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多元化的新村建设格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而形成的,真正体现他们的梦想。”村党总支书记徐心华告诉记者,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之初,该村邀请规划研究院高标准设计,同时召开多次村民代表大会,把专家理念与群众智慧、乡村景观与城市元素相融合,最终决定因地因人制宜分片打造,形成了三种风格的美好乡村。

  村子中心的两个庄房屋质量较好,布局相对合理,村里征求群众意见后,对这一片不搞大拆大建,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修饰改造。 “村民家搞美化,政府给补贴,每户村民只掏了1000元左右就让里里外外大变样,打工回家的人都说不认识了。 ”64岁村民沈宗娥抑制不住心头喜悦。

  周边8个庄基础条件较差,土地使用粗放,需动“大手术”。光明村先按城市社区标准建好新居,再动员拆除旧宅,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大家都踊跃迁新居。 “俺们用旧房补偿款再添点钱就住上了小洋楼,还腾出了不少耕地,真是两全齐美。 ”村民徐怀仁说。

  夕阳西下,记者来到穿村而过的“黄金沟”,两岸杨柳依依,水面倒映晚霞,养鱼人在拱桥上一吹口哨,唤起成群鱼儿踊跃争食。几年前,这沟名为“黄泥沟”,由于几十年未清淤,河床抬高,一到雨天,污浊的河水就涌上村里各处。经过治理,原先的“龙须沟”成为风水宝地,村里30多户富裕村民选择在河边落户,并建起了独栋别墅。在徐新平家的别墅里,记者见到了各式高档家具家电,壁挂式净化饮水机等。 “环境美了,房子大了,俺农民生活自然也讲究了。 ”徐新平说。

  “美好乡村不仅建设前让村民参与规划,建设中还让村民监管,建成后让村民评判。”村委会主任邱广德说,美好乡村建设期间,村民选出7名代表每天上工地查看,发现问题就立即责令整改,并定期将相关情况发布于村头的“光明墙”。村民新居落成后,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让大家对建设成效畅所欲言。

  夜幕降临,记者踏入亮如白昼的农民文化广场。伴着霓虹灯和音乐喷泉,村民们欢快地旋转着广场舞步,与对面大型电子屏播放的广场舞视频相呼应。广场一角正搭建高规格的“农民大舞台”,今后将举办各类农民文艺展演。几年前,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局限,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村里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近年来,村里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路子,先后成立了雪鸽面粉厂、百亩良园农业科技公司等5家企业,不仅解决了全村留守人员的就业和增收问题,而且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源头活水,现在村里的公共事业基本不用村民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