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乡村 富了乡亲
我省自2012年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以来,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
建设美丽乡村,要留住青山绿山,望得见乡愁。去年我省出台规划,从源头规范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农房,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建设特色乡村,改善人居环境。
产业兴盛才能村美民富,我省一直注重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根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扩大“一村一品”覆盖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着力点。通过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和最美家庭等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传承乡村文明,促进乡村和谐。
4月13日,来自美术院校的学生在“画里乡村”——世界文化遗产黟县宏村南湖写生。今年以来,该县加速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本报记者姚林 本报通讯员 田海英 摄
日前,在亳州市举办的乡村妇女广场舞大赛上,来自农村的妇女们正在表演广场舞。参赛的10支代表队的200多名乡村妇女用精彩的广场舞,展示出新时代农村女性的风采。特约摄影 张延林
4月24日,庐江县柯坦镇陈埠社区养鹅大户张先牛正在给鹅喂食青草饲料。今年,他在镇畜牧站科技推广中心扶持下,利用山区青草资源,饲养良种“瓦灰”鹅,4个月出栏可收入10万元,获纯利4万多元。
4月24日,淮北市杜集区南山村商业街,村民在销售自家产的土鸡蛋。该村是我省首批“美好乡村”示范村,依托自身生态环境优势,逐渐形成乡村旅游市场,促进了村民致富。本报通讯员 李鑫 程雨蒙 摄
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一望无际的扶贫大棚。该项目一期300亩大棚于去年建成投入使用,全年亩均产出1.2万元,亩均纯收入近5000元,51户贫困户当年脱贫。二期300亩大棚今年年初建成投入使用。本报记者 程兆 摄
4月22日,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扶贫大棚内,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夫妻李栋、刘迎雪正在养护观赏花卉。他们带着同村的贫困户发展花卉种植,推出200多种园林品种,辐射周边市场的零售批发。本报记者 程兆 摄
4月21日,技术人员在来安县孙桥村太阳能污水处理站检测水质。近年来,该村投入569万元建设为民服务中心、安全饮用水、健身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扶持发展蔬菜、苗木和水产养殖特色农业2000多亩,实现规模化种粮8000亩,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3000元以上。本报记者 黄连广 摄
日前,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景徽菜篮子生鲜电商平台工作人员在草莓大棚里对农村电商进行培训。据了解,省农委、省财政厅2016年拿出2000万元对全省10000名农村电商进行免费培训,合格者将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本报记者 李博 本报通讯员 姚建华 摄
连日来,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双尹村400亩紫云英竞相绽放,吸引市民和摄影爱好者前来休闲、采风。每到春天,当地成片紫云英开放,不仅成为一道美丽的乡村旅游风景线,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约摄影 王文生
( 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