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黑鹳自述
在蔚蓝的天空上,有我们矫健的身影,在清澈的山溪边,有我们欢快的歌声,我们有着黑白红三色相映犹如燕尾服般靓丽的羽毛,有着绅士般优雅的体态。曾几何时,被人们称为“鸟中大熊猫”的我们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大家族,伴着人类一起生活、成长。人类为我们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黑鹳。后来又有了老油鹳、捞鱼鹳、锅鹳等昵称。这些称呼一开始我也不知是怎么来的,后来和人类相处得久了才明白可能是由于我的体型象个过去人们盛油的黑黑的扁扁的油篓子吧,所以叫我老油鹳(罐);又因为我的食物主要是吃鱼,所以人们有的又叫我老(捞)鱼鹳。我的身体从远处看又象一只黑黑的大锅,因此有的人又叫我锅鹳。我想,这就和人们给小孩子起小名一样吧,代表着亲昵和友好。好吧,不论怎么叫,我就是我,一只高大美丽,举止优雅,与人为友的鸟。
说起我们的历史,那就说来话长了。听我们的祖辈讲,要追述我们黑鹳的历史,可能要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早吧。据记载鸟类最先出现在侏罗纪时期,最早的鸟类大约出现在1.5亿年前。而人类学家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这样看来,人类还得尊称我们一声前辈呢。
两千多年前,人类就认识到并记述了我们这种鸟类,从古文献记载来看,我们鹳类家族在古代分布十分广泛,中国北方的东北地区、晋、豫、陕、甘以及南方的两湖、两广、江浙、福建等地包括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都有记载。
比如在被人们称为“诗歌之祖”的《诗经·东山》中就有:“鹳鸣于垤,妇叹于室。”的记载,《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记述,这里所记述的雎鸠也可能是我们鹳鸟。《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这说明在这之前我们鹳鸟就存在并被人们关注着。
在春秋时代的《禽经》和宋代的《埤雅》都有:“鹳,水鸟也。”的记载。
最早的词典《尔雅·释鸟》还有:“鹳鷒,鶝鶔如鹊,短尾,射之,衔矢射人。”的提法。
《毛诗陆疏广要》曰:“鹳,鹳雀也。一名负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皁裙。”
三国时,吴国陆玑撰《毛诗陆疏广要》书中记载:“鹳,鹳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其所描述的黑鹳形态特征,还和现在我们的形态特征完全一样,把我们鹳鸟描述的十分美丽。
还有《雚经》对我们黑鹳的形态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绿觜、修颈、皓身、黑翅、赤脚、皂帔、胸釜、背灶、短尾、高大、类鹤而顶不丹。”
对于天气的变化,我们的祖先就能进行预测。《禽经》曰:“鹳俯鸣则阴,仰鸣则晴。仰鸣则晴是有见于上也,俯鸣则阴是有见于下也。”说明我们的祖先们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是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对于人类我们的朋友认识大自然,总结自然规律是很有帮助的。
《本草纲目》和《格物总论》中均对我们黑鹳有:“巢于高木绝顶处”的记载。
不仅如此,明代的老中医李时珍老先生还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书中专门记述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一种中草药叫老鹳草,说起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来历。相传在隋唐时期,中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云游四川峨嵋山上的真人洞,并在洞中炼丹和炮制多种治疑难病的妙药以解除病人的疾苦。
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大多都患风湿病,而孙思邈用遍所有方法仍束手无策,孙思邈陷于一片苦思之中。一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有一只老鹳鸟在陡峭的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随后拖着沉重的躯体缓慢地飞回密林的鹳鸟窝中。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去啄食此草,奇怪的是这次老鹳比上次飞得雄健而有力了。于是,孙思邈对徒儿说:老鹳鸟长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邪气,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食用该草后此鸟疾飞更有力,表示该草对动物有一定益处。随即命徒儿采回很多这种无名小草,煎熬成浓汁,让前来应诊的风湿病患者服用,并带些药草回去自己熬汤服用。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及关节红肿的症状均已肿消痛止,并且可下地而行走了。喜讯惊动了各地山民,人们奔走相告,慕名前往治病的络绎不绝。有许多经过治疗痊愈的风湿病人,请孙思邈给此药草起一个名字,孙思邈略思片刻称道:此药草是老鹳鸟认识发现的,应归功于老鹳鸟,故取名为“老鹳草”吧!
由于中药老鹳草对风湿病确有显著的疗效,民间习用的老鹳膏和老鹳草外用膏药治疗风湿痹症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从祖辈上我们就是迁徙鸟类,每年冬天去往长江以南,春天去往长江以北栖居养育后代,从来不与人类争食争地,更不与人类为敌。但是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的也不再迁徙了,留在原地过着艰难的生活。
在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们为了哺育后代,保持生物链条的延续,吃尽了苦头。每年的早春二月,我们便准备修筑巢穴,为繁育后代开始忙碌了。我们在蓝天飞翔、歌唱,在高空中盘旋、嬉戏,一对对情侣紧密相随,相互追逐。为美好的生活而歌唱,为下一代的哺育而谋划,呕心沥血。在共同筑巢的过程中,我们也和人类一样有着明确的分工,雄鸟力气大,所以主要负责衔运巢材,雌鸟则负责在巢中铺垫修理。过去周围生态环境好,我们可以选择任何适宜我们生活和觅食的地方筑巢,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及其他野兽侵袭等因素,为了保证宝宝安全,我们筑巢的地段就转移到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半腰的浅洞或石沿下,海拔约700—1300 米之间的避风向阳之处,这样既能使巢穴避免寒风吹坏巢穴,给巢穴和宝宝孵化带来的危害,又使阳光能够直接照耀到巢穴内,干爽通风,光照暖和,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同时筑巢还得靠近河流湿地,最好是溪流密布,水草丰茂,环境优美,水中小鱼、小虾、小蝌蚪等浮游生物以及昆虫较多的地方,便于就近取食抚育。另外,我们也有延用旧巢的习性,多在哺育小宝宝之前对原来的居所进行整理修缮。
为了使房子更结实点,我们将房子建成盘状,高约80cm左右,外沿高,内沿低,直径为1—1.5m,使用长短不等手指头粗细的乔灌木树枝筑成巢体外层,用较粗木棍修建巢底,中上层则用细长的小灌木树枝为主。这样我们的房子就又结实又漂亮了。房子建好后,我们就在里边铺垫些苔藓、草根、草茎呀的,既舒服又暖和。整个营巢修建过程大约需一星期左右。
巢穴筑好后,到3月中旬我们就开始产卵生宝宝了。一般每窝产2~4枚,有时也有5枚的情况,卵一般呈椭圆形、乳白色,每卵重约80克左右。我们在不同地点繁殖的孵卵出壳期也不尽相同,在我的家乡北方灵丘自然保护区的孵化期一般为33天左右。孵卵的工作自然是主要由妈妈来承担了,这个时期黑鹳爸爸就比较忙碌了,除了每天固定几次外出觅食外,其余时间都要站在妈妈的身边守护,有时遇到气温下降的天气,还常常得向巢中再运送一些苔藓加垫巢窝。到了孵卵的中期,爸爸也有时也得替换妈妈孵化,以便妈妈出外透透气,活动活动、找点喜欢吃的东西。所以说在孵卵期间,黑鹳爸爸是比较辛苦的,好在他们体力好,又新添了宝宝,是不怕的。
我们的宝宝是按照产卵的顺序依次出壳的,刚出窝的宝宝眼睛只能微微睁开,全身布满了白色的胎绒羽,体重一般在60克左右。宝宝出壳后的第二天就可以吃东西了,它们的父母亲将捕到的小鱼吞下后轮流返回巢中,先是嘴对嘴地将食物吐到宝宝嘴里,待3—4天后宝宝稍微长大一点时,爸爸妈妈就改变了喂食的方式,他们会将半消化的食物一般分三次吐到巢中,让宝宝自己练习啄食,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特别是吃东西的能力,盼望着他们快点长大。我们的育雏期长达4个月之久,在宝宝出壳后的20多天内,父母亲得时刻在巢中守护以防天敌的袭击。哺育期间,由父母亲轮流守护,当宝宝爬到巢穴边缘时,就用细长的红嘴将宝宝拉回巢穴内,防止滑落巢外,跌下悬崖。当太阳光线照射时间长,巢内温度升高时,就展开翅膀站立巢内为宝宝遮挡阳光,给宝宝遮出一片阴凉之地,让小宝宝在遮挡的凉伞下愉快地玩耍。当温度下降或看到天上飞来其它鸟儿时,父母亲会立即把宝宝搂入胸前卧下,用身体盖住宝宝,防止天敌的侵害。当宝宝长到能站立在巢中活动、嬉戏时,父母亲会衔回一些彩色的布片,来装饰巢穴或用来当作宝宝的玩具。晚上父母亲就会双双卧于巢内,母亲在翅膀下搂着宝宝,父亲卧在外围守护母子们。出壳70天左右的宝宝就可以离巢进行试飞了,这时它们仅在房子附近活动,多在险峻的山崖边进行跨越山谷的飞行练习,如果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则马上返回巢中。100天以后,宝宝便能够随着父母大范围外出自己寻找食物,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了。宝宝长大能够独立生活后,也并不急于离开父母,而是还要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一方面,由于我们身体较大,也是鸟类中有名的大肚汉,食量大,防御能力也比较差,父母还得再带宝宝一段时间,一来为增强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比如觅食,对环境的观察,怎样避险等;同时也舍不得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同时我们的小宝宝也同样是知恩图报的,父母为了他们整整忙了大半年,现在宝宝长大了,在离开父母之前,也要和父母再待上一段时间,帮助寻找些食物,为他们搞些服务,乌鸦反哺,我们黑鹳也不例外。过段时间后,宝宝才依依不舍地逐渐离开父母,不再归巢,开始独立生活了。
宝宝长大离巢后,就到了夏秋季节,这是我们最惬意、最愉快、最轻松的时节,气候适宜,景色美丽,山清水秀,食物充裕。经过春夏筑巢哺育宝宝的辛苦,终于含辛茹苦地把宝宝抚育长大,使它们离开自己独立生活了。这样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轻松轻松了。每天当太阳升起时,我们会双双对对伴随着晨曦飞出巢穴,飞向山清水秀的草丛湿地,溪流水边,开始欢愉地散步、起舞、欢唱、嬉戏。觅食小河之畔,悠然山水之间。
冬天来了,这是我们最难熬的季节,天寒地冻,食物来源也大大减少了。我们这么大个子,抵御寒风能力本来就差,再加上经常觅食的地域河流大都封冻结冰,水中鱼、虾等浮游生物减少,更使我们饥寒难过。如果春夏雨量较多,植物茂盛,河水丰沛,河流湿地之中小鱼、小虾、蛙类以及灌木草丛之中各种昆虫等我们喜欢的食物较多,这样还好些,至少可以为我们越冬所需积攒些食物基础。如果春夏降雨少,河流量小或干涸,植被也不茂盛,各种昆虫也少,冬天就更难熬了。此时我们的食物除鱼、虾等水中生物外,就只能吃一些冬眠于草地、灌丛中的昆虫躯体来稍微补充一点了。
在冬天寒冷的日子里,我们就不再分巢居住了,而是群聚到一起度过这段难熬的时间。一般每到11月份左右就不再回我们自己的家中,而是寻找能避寒保暖且较为安全宁静的石崖洞穴中群聚。冬天我们的活动范围也会大大缩小,一般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和附近的食物来源而决定,部分身体强壮、体力好、飞翔能力强的就会稍微飞得远点觅食,部分体质较差的和年幼的孩子就在家附近活动活动,到了傍晚再陆续回来。为了避免受伤掉队情况,尽量大家同出同归,冬季每日早晨6点天刚蒙蒙亮时,我们就从群聚栖息的悬崖穴洞中相继飞出,三三两两的绕山涧旋转一两圈后向觅食地飞去。到了傍晚太阳落山时我们开始飞归巢穴,有对对相伴或三五成群,也有个别单飞,向群聚栖息地飞回。
到了翌年的2~3月份,大地开始解冻,春天来了,百鸟争鸣,万物复苏,我们就会对对相伴陆续迁回家中,又开始为今年出生的宝宝而忙碌了。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迁,到处是人类活动的痕迹,如电线杆、电线塔、信号塔、工厂等各种建筑物使我们栖息的生境支离破碎,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由于我们的食性比较单一,食物主要以鱼类为主,其次是蛙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单一的食性及庞大的个体使我们很难有充足的食物,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特别是到了冬季,更是处于饥寒交迫状态。我们性成熟较晚,一般到了四年龄才开始配对繁殖,且繁殖数量少(每年只产卵3至4枚)成活率低。对生境要求非常苛刻,要求环境僻静,山峰林立,溪水清澈,水草丰茂,食物丰富。随着一些人们不断地破坏污染我们栖息地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导致适宜我们鹳族生存的地域越来越小,我们这个曾经很庞大的家族成员也日渐减少。据有关研究我们的人类专家统计,现在我们黑鹳在全世界只剩下大约2000余只,在世界很多地方已濒临灭绝。
每当眼睁睁看着我的伙伴们或由于冻饿、或被人类捕杀而死亡时,我们的心里都会不禁颤抖,人类,我们和你们相依相伴数千年,我们曾经是最亲密的朋友,而现在我们不得不隐居在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整天心惊胆战,以前常去觅食的河流由于人类发展工业,水质不断污染,有的已成为“死水”,别说生物,就连水草也没有了,还发出刺鼻的呛味。对于我们生存就更不言而喻了。包括我们黑鹳在内的鸟类是地球生物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鸟类物种灭绝将引发生物链条断裂,对环境、农业及人类社会将产生广泛影响,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表示,据保守估计,在2100年前将有至少1200种鸟销声匿迹。而这一结论是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了9787种现存鸟类和129种已灭绝鸟类的分布、生活史、物种灭绝速率、现有的保护措施以及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后得出的。当天空中再也没有我们美丽的身影,当你们只能从过往的文献和纪录片中才能查找到我们黑鹳的时候,我相信到那时,我们这个星球将不知是个什么样子。人们都想健康长寿,我们鸟类也同样盼望着健康长寿,快乐生活。其实人类和其他生物是一个生存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缺一不可,人类只有保护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长寿。
好在人类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拯救我们这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在我们主要活动繁殖的地方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并将我们黑鹳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中对我们黑鹳保护的实施与违法行为的处罚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国家对黑鹳等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非法捕杀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黑鹳(及其制品)1只即可立案,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2只为情节严重,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4只为情节特别严重,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希望人类能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积极开展扩大我们种群繁育的研究如探索研究人工繁育技术、恢复周边生态环境等帮助我们繁衍后代,不至于使后代灭绝。我相信,随着广大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我们黑鹳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必将世世代代与人类共同生存下去,一起迈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山西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