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心在梭梭林

01.08.2014  10:49
      五月,阴山之北乌拉特草原上蓬蓬的梭梭林换上了热情的苍翠。我们走在这葱茸的梭梭林里,一位壮实高大、面孔黝黑的汉子在前面带路,他话语不多,每每回头,总憨然一笑,然后如数家珍地指点着这片广大沙漠绿洲中奇异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他就是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后旗管理站站长贾昆峰。
      “我的专业是林业,我的心在基层。”这是一位与沙漠草原连紧紧相连的梭梭林守护者的心语。
      漫步在梭梭林,是一种奇特的旅行:在这里不时会遇到奔跑的狐狸、鹅喉羚,仰望晴空万里的天际,还能见到秃鹫、草原雕等猛禽在空中盘旋的剪影;虽然已至立夏,但早晚气温仍在零度以下。到了晚上,周围几十公里荒无人烟,只有孤零零一座小院,让人的心情变得沉静。
      谈话就是从这片宁静孤独的梭梭林开始的。
      “我爱梭梭林。”贾昆峰说。
      梭梭林多生长于沙漠地带,当地人呼为“梭梭”,是一种枝干拳曲臃肿,无法成材的树种,但它也有其特质:易燃,耐久不灰,被认为是上好的木炭;耐寒耐旱,是抵御黄沙、庇护沙漠动物的保护神。
      在外人看来,这位圈内名声响当当的专家,平时几乎跟梭梭林一样沉默,但一谈到梭梭林,贾昆峰的话匣子就会滔滔不绝地打开。
      1986年,贾昆峰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来到了乌拉特。上世纪80年代,在边境旗县,大学生非常稀罕,都是各个单位抢手的“金疙瘩”,只要和分管人事的领导说一声,准能调个清闲的单位,但耿直务实的贾昆峰认准了林业这一行,他从乌拉特后旗林业工作站做起,再到森防站技术员、林场场长,一步一个脚印。“我的专业是林业,我的心在基层,离开基层我什么也干不成。” 贾昆峰憨厚一笑。
      确实,若不是这份对自然真挚的爱,常人是很难在这样的条件下坚守。
      乌拉特草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和珍稀植物梭梭的集中分布区,位于中蒙边境线上的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国典型荒漠类型区的最东端,是梭梭林分布的最东界,位置十分重要。
      自然保护区建站之初,条件非常艰苦,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哐哐当当、四面漏风的北京吉普,加之当时当地生活的牧民朋友对建设保护区认识度不高,说服牧民搬迁、减少牲畜饲养量的工作难度非常大。
      书生出身的贾昆峰和他的同事们,面临各种挑战。为了全面掌握保护区的生态特性,贾昆峰组织开展了第一次科学考察。顶着戈壁滩上的烈日沙尘,他带领调查队用3个月时间把67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梳理了个遍,采集标本、拍摄影像资料、研究定名,对动植物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并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等资料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记录,编写出近30万字的《乌拉特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现在每年我要在这里住上100多天,只有看到这里的野生动物和梭梭林,我心里才能踏实,这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职责。”贾昆峰说。
      这种守护,既源于对自然的热爱,也源于对这片热土上生活着的人们由衷的热爱。在梭梭根部,寄生着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肉苁蓉,每到4月份,就会有人偷采滥挖,不仅严重破坏草原植被,而且严重威胁边境治安。为消除隐患,贾昆峰带领保护区管理站的干部职工坚守路口封堵。但堵不如疏,肉苁蓉经济价值高,市场稀缺,自然有人铤而走险。“如果开展人工接种肉苁蓉研究,建立科学有序的肉苁蓉采挖方法,既能满足市场对肉苁蓉的需求,也能帮助当地牧民脱贫致富,偷盗行为自然会被极大遏制。”贾昆峰一有这个想法,便立即组织专家在乌拉特草原开展人工接种肉苁蓉的实验研究,从采种、种子处理、接种到采摘,一步一步对当地牧民进行指导。通过多年努力,滥采滥挖肉苁蓉等破坏保护区林草植被的情况大大减少了。
      近几年,贾昆峰对乌拉特荒漠植被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和他的同事顶烈日、冒风沙、穿沙漠、走戈壁,走遍乌拉特后旗2.5万平方公里各个角落,共采集标本3000余份,拍摄照片2万多张,他编写的《乌拉特后旗植物图鉴》一书已完稿,为更好地保护和科学地利用荒漠植被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在寂寞中坚守,就如同这无言的梭梭林。“守护好这片荒漠植被和这里的野生动物,是我一生的追求。”这是贾昆峰铿锵有力的誓言。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林业局  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