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建议将合肥国家大科学中心纳入十三五规划
未来,合肥或许会成为一个科技成果倍出的“硅谷”,新能源、新材料、环境、健康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或许都仰仗于合肥的科研机构。3月4日,在全国两会代表驻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告诉记者,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已经成立,此次两会她建议把合肥国家大科学中心纳入十三五规划,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份建议也已经以安徽代表团的名义提交给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除了合肥,全国只有上海在筹备大科学中心。”罗平骄傲的告诉记者,2014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发出通知,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讨论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什么是国家大科学中心?“国家大科学中心一般要依托大的科学装置或大科学装置集群发展起来,就是把一个地区相关联的科学装置协调,避免独立使用的局限性,相当于综合性的公共的创新平台。”罗平告诉表示,合肥国家大科学中心并不是一个机构,局限在一个房子里,而是一个科研平台,有的科研装置在中科大,有的在科学岛的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这样可以吸引很多优秀的科学家来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有的研究还可以催生变革性的成果,例如现在的互联网技术、磁盘存储技术都是过去依托科学研究催生出来的。“例如德国的赫姆赫兹研究中心,由6个领域,18个科学中心联合起来的,每个中心都有特殊的研究装置。”罗平说。
罗平认为,合肥完全有条件建设国家大科学中心,安徽以及合肥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都名列前茅。除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内有国家大科学装置最多的城市,一共有3个,分别是合肥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此外,合肥有20多个重点实验室,其中有2个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方面,合肥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300多人。而安徽以及合肥本身的科技创新环境也好,安徽省是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现在是创新型试点省份,合肥市是我国第一个创新型试点城市。
未来,合肥大科学中心将集聚国内外相关科研力量,支撑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科学、量子功能材料、物质与生命科学交叉等前沿领域创新研究,产生重大科技突破,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科学中心。推动科教融合,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与科学应用的创新人才高地。如果合肥大科学中心能纳入十三五规划,将获得更多资金、政策支持。(北京报道组:徐晓景 唐进民 赵孝刚 黄娜娜 杨玥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