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减贫的“安徽样板”
近日,金寨县花石乡贫困户陈泽平高兴地告诉记者:“咱也有固定收入了,自从去年担任生态护林员后,每月都能拿到500元。 ”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以来,我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做好“绿色”减贫的顶层设计,打好政策“组合拳”,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去年,我省实施《关于推进林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当年全省安排林业补助资金5.46亿元,在31个贫困县建设长江防护林,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贫困地区森林抚育;11484名贫困劳动力转化为林业生态护林员,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 “十三五”期间,每个贫困县普遍享受林业项目资金的倾斜支持,有适宜条件的贫困乡(镇)、村都能从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中获益。
按照《关于生态保护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通过对贫困地区实施生态补偿等方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助力贫困群众脱贫。“继续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巩固和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积极开展生态镇、生态村、森林城镇、森林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贫困地区省级森林城市达到23个、省级森林城镇达到300个、省级森林村庄达到1200个。
“绿色”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张靓丽名片。六安市大别山茶谷建设推动沿线23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00元;黄山市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力争森林覆盖率83%左右,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新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效显著…… 脱贫是短期目标,发展是长远目标。我省强化皖西、皖南等生态屏障区的天然林保护及防护林建设,将贫困地区的天然林优先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今年,完成国家级贫困县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规划的金寨县、舒城县、岳西县、太湖县等县区和省级重点县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的水土保持任务,每个县(区)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至20平方公里。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绿色减贫。
挪“穷窝”兴产业,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
扶贫“大开发”,拒绝“大开挖”。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区,挪“穷窝”,开拓增收新空间;对于合适发展的贫困地区,打好生态牌,兴产业早脱贫。今年初,岳西县冶溪镇桃阳村易地搬迁的7户贫困户首次搬离世代居住的山区,在小洋楼里欢度春节。贫困户黄鹏飞说:“前几天一家人还住在半山腰的三间土坯房里,这一转眼就住进了楼房,心里甭提多高兴啊。 ”
易地扶贫搬迁是绿色减贫的有力抓手。去年,全省625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完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完成2.8万贫困人口的年度易地搬迁任务。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完成8.3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安置与脱贫任务。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显著改善了搬迁对象住房和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兴产业。休宁县东临溪镇脱贫户刘荣前说:“去年光养泉水鱼一项就纯收入3000元,终于领到了脱贫‘小红本’。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今年初,我省实施《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综合考虑全省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提出着力构建皖北平原区、沿淮湖洼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等六大产业精准扶贫区域新格局。 “绿色减贫”百花齐放,开花结果。休宁县推进山泉流水养鱼扶贫行动,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新建改建生态鱼池3000口,已累计带动1236户3261人稳定脱贫;岳西县利用高山冷浸田,生产高山茭白,较好地填补了国内市场的伏缺和秋淡,年种植面积5.7万亩,产值2.3亿元,1.65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800元;阜南县柳编年产值达30亿元,全县30多个扶贫车间,就地取材的柳编制品是其“拳头”产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贫困户就地增收脱贫
以往,少数地方一味强调“金山银山”,而罔顾“绿水青山”。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贫困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增收脱贫。
4月,正是旅游的好时节。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长潭村以其山水田园般的美妙景致,吸引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旅游扶贫让每户村民年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以前挖了冬笋要挑到城里到处叫卖,自从加入了合作社,我家的土特产不仅不愁卖了,还卖出了好价钱。 ”长潭村67岁的贫困户彭祥应乐得合不拢嘴。
我省旅游资源70%集中在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有较大优势。近年来,我省将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帮助贫困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
“十二五”以来,我省通过发展旅游减少贫困人口44.6万人,约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4%。去年,我省启动333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旅游扶贫特色分明:宣城市采取“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开办农家乐、安排就业、促进土特产销售以及结对帮扶等带动效应明显;安庆市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清单,今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池州市建设23个乡村旅游扶贫宜游重点村,发展休闲度假与农业基地观光旅游……
各地采取“公司+贫困户”“协会+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六安市金安区依托“九十里山水画廊”旅游资源,打造5万亩有机茶园、10万亩桃乡以及板栗、葡萄、油茶等特色农业观光园,带动950多户贫困户脱贫;潜山县60%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人均因旅游增收2000元以上。潜山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旅游扶贫绿色、环保、无污染,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好,是践行绿色减贫的有效措施。 ”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创建30个旅游强县、300个旅游乡镇、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00家四星以上“农家乐”,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红利。
原标题: 绿色减贫的“安徽样板”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夏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