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相嵌,森林南昌走进缤纷季

03.07.2015  11:55
   中国绿色时报7月2日报道(记者 吴兆喆  丁贤生  刘小虎)  南昌是红色的。
  她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武装运动,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支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中国共产党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南昌是绿色的。
  她是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市。森林和湿地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储碳库,也是低碳城市的核心元素。南昌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与市民生活有机结合,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精彩绚丽的城市生活画卷。
  今天,踏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急促鼓点,南昌走进了红绿相嵌的缤纷季。南昌市副市长朱志群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森”不仅融合了南昌的历史和文化,更引领并加快了南昌3张名片“森林城乡·花园南昌”“鄱湖明珠·中国水都”“休闲农业·秀美乡村”的发展进程,尤其绽放了“低碳环保·和谐宜居”的非凡魅力。
   要让市民有获得感,“创森”是550万南昌人的呼声
  夏日南昌,山明水净,鸟飞鱼跃。
  登上滕王阁极目远眺,诗人王勃昔日所见之景愈发秀美,正所谓“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坐拥如此美景,南昌为何还要“创森”?
  南昌市委、市政府给出了答案:建设森林城市是提升南昌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关键举措,是550万南昌人的内心呼唤。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龚建华表示,城市要让市民有获得感,要以群众呼声为着力点,以细节关怀为切入点,要让广大市民从平常生活中感受到变化、分享到实惠,以体现人文关怀。
  南昌市市长郭安表示,南昌人将坚决保护南昌的山、水、土壤和空气,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干“前人砍树,后人遭殃”的蠢事,决不做“一时的好人,历史的罪人”。
  2010年10月,南昌市委、市政府正式向国家林业局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决策者们要让南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新的辉煌,要让全市人民共享生态建设新的红利。
  次年,申报获批。南昌如愿以偿地开始了新征程。
  2013年3月,《南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通过评审,南昌确立了“森林水城、美丽南昌”的森林城市发展理念,明晰了“一轴一心、两扇两翼、十核百廊千村”的森林城市建设布局。
  对此,南昌市林业局局长付新灿作了详细阐释:
  “一轴”,即赣江生态文化景观轴;
  “一心”,即生态宜居文化都市;
  “两扇”,即鄱阳湖生态发展区和军山湖青岚湖生态经济区;
  “两翼”,即北部梅岭峤岭生态运动与假日游憩区和南部田园游憩与绿色产业发展区;
  “十核”,即十大生态文化与绿色经济综合体,整合现有精品生态、产业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品位高、立意深的大型综合服务基地;
  “百廊”,即百条城市骨架生态景观防火通道,以抚河、赣江、乌沙河等主干水系和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城市主干道交通网络为骨架,在市域范围内形成林路相依、贯穿城乡的生态廊道网络;“千村”,即建设千个美丽村。
  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风格、气质和魅力。当规划既定时,决定规划能否落地的执行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南昌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杨馥宁介绍,南昌建立了动真格的督查考核体系。2013年,市政府督查室牵头成立了督查组,并按照“四查”办法抓“创森”的责任制,对完成任务的查质量、对正在实施的查进度、对没有到位的查原因、对影响落实的查责任,确保各县(区)、各单位“创森”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尤其令广大市民感慨的是,自决定“创森”至今,南昌市财政投入城乡森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资金年均超过3亿元,加之财政杠杆撬动,短短5年间,南昌累计投入绿化工程的资金达56.7亿元。
  大气魄挥就大手笔,大智慧构建大格局。
  如今,南昌以都市森林公园为“点”、都市绿色长廊为“线”、城乡森林板块为“面”、城郊生态绿化为“片”,构建了“中心城区生态景观、近郊生态产业、远郊生态屏障”三大森林生态体系,形成了“常绿和落叶并举、速生与慢生兼顾、林相和季相搭配、平面与立体结合”的绿化景观,打造了“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浓度、四季有景、连接城乡”的绿色纽带和风景线,全市“绿量”“绿质”大幅跃升。
  南昌市林业局统计,目前,剔除水面面积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0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0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4平方米。
  付新灿清楚记得,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付新灿表示,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南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更赋予“创森”新的使命。
   不唯GDP论英雄,“创森”是构筑绿色家园的实践
  自进入湾里区,就像欣赏一件巨幅的锦绣画卷,狮子峰、神龙潭、七色花海、南源风情……秀峰拔地而起,流水碧波回环。无论身处湾里区的哪个角落,静下来,便是一幅水墨画,点点滴滴,不浓稠,不斑斓。
  湾里区林业局副局长喻华凤自豪地说,湾里区是南昌市唯一一个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块“国字号”招牌的县(区),素有“小庐山”和“南昌后花园”之称,是省内闻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为保护好湾里区的生态环境,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对湾里区实行差异化考核的决定,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湾里区生态保护科学发展的意见》,弱化经济指标,突出生态保护,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彻底改变了“唯GDP论英雄”的发展观。
  然而,作为南昌乃至全省的生态高地,湾里区并没有因此而自满。
  湾里区委、区政府自“创森”以来,紧扣“都市森林公园”的发展定位,持续强化“绿化不仅要增绿,更要增色增景”的理念,把景区绿化工作重点放在“添花、增色、造景”三方面,重点实施了景观大道、南安公路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建成了连接全区各镇与城区的通道绿化长廊,形成了“绿成片、花成带、树成景,四季常青、生态和谐”的绿化格局。
  同时,湾里区还以山上绿化、城市绿化、景区景点绿化等工程为载体,完成了碧桃园、杜鹃园、梅花园等一批林相改造项目。特别是“七色花海”项目的实施,使湾里区形成了“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自然景观季相。
  “湾里区只是南昌绿色崛起的一个缩影,南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远不仅此。”杨馥宁提到了南昌的“水”。
  南昌城内外共有8个湖泊,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9.78%。每每清风徐来,湖面便泛起层层涟漪。尤其当夕阳西下,湖面更显得浮光跃金,像鱼鳞,像碎金,使人心旷神怡。待风静时刻,又若积万顷碧玉。
  杨馥宁介绍,为构建“林水结合、林水相依”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近年来,南昌启动了“中国水都、鄱湖明珠”建设活动。
  在赣江东岸,沿江实施了3期赣东大堤风光带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在绿树环抱、鲜花簇拥中还建有活力运动场,包括6个露天篮球场和2个露天网球场,24小时免费对市民开放。
  在赣江西岸,实施了4期市民公园工程建设,建有亚洲最高的音乐喷泉,世界第二高的摩天轮,中国最高的傩柱,中国最长的赣文化长廊,中国最大的滨江饮食城,是目前全省功能最全、面积最大、内涵最广的景观公园。
  在中心城区,启动了8000亩象湖景区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使这一地区商业地价增达每亩700万元。
  “难道,南昌就不考虑经济增速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杨馥宁肯定地说,南昌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总会义无反顾地坚持生态优先。
  艾溪湖是南昌市高新区一个美丽的天然湖泊,其东岸3000余亩建设用地一直被市民称为“风水宝地”。关于这块地的用途,也备受全社会关注。
  2007年,当园区框架的迅速扩大让高新区财政捉襟见肘时,众多投资者纷纷向这块“风水宝地”伸出了橄榄枝。若进行建设开发,高新区至少可获得50亿元的土地收益或数百亿的工业产值。
  面对财富和政绩,南昌市委、市政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态保护,放弃了高新区在这一地域的所有在谈、待建项目,在质疑声中,建起了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
  如今,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已成为南昌的又一片“绿肺”、候鸟栖息的天堂和市民的休闲乐园,是南昌水生植物品种最丰富的区域。随着环境的提升,这里再一次受到广大客商的青睐,纷纷将一些重要的研发项目、总部项目和功能性配套项目落户在艾溪湖周边。
  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贝塔斯曼落户高新区后,其中国区总裁徐凯波特意参观了风光瑰丽的艾溪湖,漫步在乔灌草层次分明、黑天鹅引吭高歌的湖畔,他由衷地赞叹:“我到过中国不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昌高新区的生态建设独一无二。”
  重走徐凯波的参观之路,已然又增添了几分运动的趣味。高新区创建办副主任邱垚介绍,2013年6月,这里建成了江西省首条绿道,总长达15公里。目前,已有不少骑行爱好者把这里作为新的集结地。
   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创森”是共享生态红利的盛宴
  不只是高新区政府感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魅力,远在湾里区太平镇仟河湾村的农民李桃花更有发言权。
  “现在的生活肯定要比以前好一些。”李桃花放下厨具,坐在院子里和记者聊起来。尽管开口闭口不离生态好带来的财富,但始终不肯透露当前收入情况。李桃花身后的墙上,装有一排书架,放着巴金的《》、沈从文的《边城》等名作。
  回村经营农家乐之前,李桃花在市区开了一家化妆品小店,年收入六七万元,和有公职的丈夫一起赚钱养家,供孩子上学,过着略有盈余的日子。
  2013年,李桃花在当地政府贴息贷款的支持下,和弟弟一起经营起了农家乐。她说,每年七八月荷花开的时候,是当地旅游高峰,每天到她家吃饭的游客有200人左右,58元的乡土菜干豆角煲肉供不应求。同时,她的农家乐还有4个标间,夏季也是客源满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湾里区太平镇副镇长夏辉用数字解释这句话的内涵,“2014年,全镇生态旅游接待游客72万人次,全镇农民户均收入超过6万元,其中旅游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70%。”
  “筑巢引凤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关键。”夏辉介绍,由于太平镇生态环境优越,许多企业都有入驻意向,“海航和千百味已经签约入驻了,我们正在和百度谈。”
  “高层想什么,基层干什么,能不能吻合国家、省、市战略方针,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朱志群以跳水运动举例说,“规定动作必须做好,自选动作才是加分的关键。”
  “壮大森林旅游就是南昌‘创森’的自选动作,也是林业产业崛起的重要载体。”付新灿介绍,2010年以来,全市森林公园接待游客约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亿元。
  事实上,南昌的苗木花卉产业和油茶产业发展同样可圈可点。
  沿昌铜高速往安义县前行,道路两侧的桂花清香扑鼻、紫玉兰风姿朴雅、茶花枝叶繁茂……满眼的绿植、花卉应接不暇。
  安义县林业局党委委员万金生介绍,昌铜高速在南昌境内33.6公里,途经新建县和安义县。昌铜高速花卉苗木产业观光走廊总面积达40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约30万株,主要以桂花、杨梅、大叶女贞、垂丝海棠等本土绿植为主。
  万金生说,早在工程建设之初,就确定了集花木产业带、景观绿化带和旅游观光带为一体的建设目标,建设单位坚持将造林绿化建设与花木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和坡耕地,创新“借地造林”“林苗一体”等模式,实现了由荒山造林向生态绿化、由植树造林向改善民生的转变。
  南昌市林业局最新数据显示,南昌苗木花卉种植面积约18.3万亩,品种约900个,年产各类苗木花卉达2903.4万株(盆),苗木花卉直接销售产值超过2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
  途经安义县与湾里区的交界处罗亭镇时,南昌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涂建国指着路边正在施工的一个园区说,“这是江南花卉苗木大市场,为迎接2016年即将举办的江西省第四届花博会而建。”
  作为花博会的主会场建设项目,江南花卉苗木大市场是南昌市乃至江西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大手笔巨作。
  “发展油茶致富的案例,也不胜枚举。”涂建国接着说,“近几年,南昌把油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4年度全市油茶加工企业油茶籽消耗量1.7万吨,出产茶油4000吨,总产值3.5亿元。”涂建国补充道。
  近年来,南昌合理规划布局油茶产业,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不仅使农民得到实惠,也培育了一批油茶经营加工企业,茶油产量、成品油质量及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目前,南昌油茶林种植面积达22.07万亩,其中,通过实施省级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项目和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近5年来新建优质油茶丰产林基地4万余亩,对1.6万亩低产油茶林实施了改造;全市有油茶示范企业6家(省级油茶重点企业3家)、油茶专业合作社5家,“高正”“绿源井冈”等优质茶油正将脚步迈向全国。
  对于“创森”取得的显著成就,朱志群总结称,得力于“三动”“四提升”,即高位推动、上下联动、投资驱动,思想认识提升、指标体系提升、体制机制提升、幸福指数提升。“‘三动’是行,‘四提升’是果,而百姓的幸福指数则是‘创森’的最终落脚点。”
  显然,当生态资源变为生态资本时,城市生态就会反作用于城市经济的增长空间和市民的生活空间。
   挖掘绿色发展内涵,“创森”是生态文化传承的纽带
  在青湖区天香园,看白鹭嬉戏,听候鸟变留鸟的故事。
  天香园董事长余高安介绍,南昌市委、市政府为保护生活和迁徙停歇的鸟类,特别出台文件规定,从鄱阳湖到艾溪湖的鸟道上不准建高层建筑。而今,这里生活的鸟类约150种20万只,其中6万只已从候鸟变成留鸟。同时,随着“创森”的推进,天香园已打造成为集园艺、禅佛、鸟趣、书法、茶艺于一体的文化生态乐园。
  在南昌市动物园,观珍禽异兽,赏中美澳非民俗建筑。
  动物园副园长刘红宇介绍,作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动物园的片区建筑和植被分布均按照相关动物生活的地理特征、区域文化和生活习性建设。美洲区灵长类动物居多,园区设计以玛雅文化为主;澳洲区主要是袋鼠、羊驼等,建筑风格为飞去来器形;非洲区河马在悠闲的散步,它的身后是泥墙草顶的非洲土著建筑。
  在红谷滩赣江岸,乘坐小火车,缅怀南昌起义的壮举。
  红谷滩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局局长徐强介绍,位于凤凰洲市民公园的原牛行车站是江西第一条客运铁路南浔铁路通车初期在南昌的终点站,也是八一南昌起义共产党军队的集结地和过江地。为增加市民游览的趣味性,公园专门铺设了3.5公里长的观光小火车轨道,仿古小火车每天往返多趟运行,车内张贴着红色革命历史宣传画。
  在南昌采访,不管是驰骋于滕王阁文化弥漫的赣东大堤风光带,漫步在木雕艺术精湛的明清园,还是驻足燕鸣岛、渔舟湾、秋水广场……每一时、每一处,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厚重感、社会的和谐感竟是如此交融。
  “一座城市的魂在哪里?在文化。”朱志群表示,“创森”在确保稳增长、保民生、促发展的基础上,更要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市民的生态意识,进而将意识转变为行动,共同为建设森林南昌努力,共享生态红利。
  “我们一直在这样努力着。”南昌市林业局副局长涂传建介绍,近年来,南昌以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为载体,全力推进森林城市休闲文化建设。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回归自然、保护森林、呵护生态等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生态文化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森林生态物质文化建设工程中,南昌着力培育森林与人互惠互利的森林文化及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5年间共创建森林村庄835个、森林城镇52个、森林单位20个、森林园区13个。
  在森林生态制度文化建设工程中,南昌致力完善森林城市制度文化,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城市森林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使全市城乡涌动着绿色建设的热潮,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等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义务植树尽责率超过了89%。
  在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建设工程中,南昌利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的宣传发动,使“创森”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市里还开展了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组织市民和单位开展捐赠活动,使市民对“创森”的支持率超过97%。
  随着市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南昌古树名木也得到了极大的保护。
  涂传建说,古树名木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保护古树名木不单单是出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对泱泱大国古老文明的保护。
  为保护现有的2452株古树名木,南昌不仅加大了对古树名木的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及规划、国土等部门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更加大了保护的资金投入。
  2014年,南昌市财政按每株2000元的标准投入专项资金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用于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设置古树名木保护标志,实行统一挂牌和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责任制。
  付新灿说,一种文明形态的本质,就是维系这种文明发展的文化内涵,而生态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正是森林南昌绿色崛起的新支点。
  采访结束后,南昌随着汽笛越来越远。然而,这座城市的影像却在记者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天蓝、水碧,鲜花绿树环护的大街,浓浓花香洋溢的小巷……城外森林覆盖,城内繁花似锦,南昌这座曾以“红色”著称的城市所展现出的“绿色”魅力,同样让人心驰神往。
  或许,对南昌而言,红色是历史,更是光荣;绿色是理想,更是未来。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正是南昌最夺目的色彩,正是南昌全力以赴“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共筑四强梦”所呈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