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面盖鼎

26.05.2016  16:49

 

  素面盖鼎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安徽省各地废旧物资回收部门的积极协助下,很多市县文物、档案部门从杂铜、废纸中拣选出不少文物,其中部分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0年1月,宣城县文化局从县废品回收公司仓库拣选出一组青铜器,后由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现就其中的一件青铜鼎及相关问题,谈点初步认识。

  素面盖鼎,方唇,敛口,子母沿,圆鼓腹,圆底,三蹄足,口沿两侧置对称长环形附耳,耳上方呈半圆环状,下部平直,腹中部饰凸棱纹一周,覆盘式盖,盖上均匀配置三个半环形纽,纽顶有圆柱形饰。通高12.3厘米,口径8.8厘米。

  素面盖鼎,形式古朴典雅,纹饰简洁单一。从造型上看,此鼎为覆盖扁圆体附耳矮足式,盖与器合成一个扁圆体,盖上有三个环形钮,附环形双耳,圜底下承三兽蹄足,腹部有凸棱。此种形制的铜鼎继承了战国时期三晋两周鼎的风格,经历西汉早期的发展变化,晋文化因素逐步消失,到了西汉中晚期与其它地区鼎的形制趋向一致,足瘦长,环耳流行,这是汉代中原系铜鼎特有的特征。此类铜鼎在汉代墓葬中常有发现,它与江苏泗阳县贾家墩出土的铜鼎基本一致,与1987年安徽广德独山西汉木椁墓出土的铜鼎相比较,也有相似之处,只是广德出土的铜鼎体形深厚,腹部的凸棱更为突出,成为一道宽扁平沿。有研究者认为,自西汉中期开始,鼎作为炊器的本来面目得到恢复,为避免鼎下燃火时灰烬和烟尘跑入鼎内,腹部的凸棱逐步加宽而变成宽棱。泗阳贾家墩出土的铜鼎年代为西汉晚期,广德独山木椁墓的年代为西汉晚期,因而素面盖鼎可拟定为西汉中晚期的器物。

  青铜文化,始于商代,到了西周时期,得中原青铜文化技艺之推进,并结合地方传统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青铜器。进入春秋以后,这一特色益发明显。战国时期,宣城所处皖南一带为楚国势力范围,这一时期墓葬所出土文物如陶器、漆器和铜器等,都有显著的楚文化风格。到了汉代,宣城为丹阳郡郡治所在地,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全国唯一的铜官,监管铜矿生产当时所产“丹阳铜”,盛极一时,在发展和促进汉代经济及文化的繁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大一统,皖南的青铜器也完全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宣城馆藏素面盖鼎为认识和研究此类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