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精神科医生坦言工作压力大
患者素质提高,让医生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耿峰和龚粒是两位科班出身的85 后小伙子,也是四院最年轻的一批新生代医生。在他们眼里是如何看待这个“特殊”职业,如何面对这个职业带来的各种问题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访谈。
问:你们的职业风险是不是比较大?
耿峰: 你指的是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吗?我听说老一辈的医生们遇到的很多。比如我刚入院的时候,就有一位老医生对我说,千万不要在住院病房里背对着门写病历,因为以前有位医生这样做的时候,就被一个病人从背后用椅子“偷袭”了。不过现在随着医院相关制度的完善、病员本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医务人员应急处置的观念和能力提高,这种情况已经少见,但也不能完全避免。我自己曾经遇到过一个退役的女柔道运动员,因为怀疑丈夫出轨而发病,有一次突然把另一个女病人当小三而发作起来,七八个人才制住她,当时觉得有点恐怖……不过还好没人受伤。
龚粒: 我有次去病房办事,迎面遇到一个病人,他二话不说突然向我泼来一盆冷水,然后就走开了,留下我大冬天一脸冷水呆在原地,当时真的很恼火郁闷。但是回头一想人家本来就是病人,怎么能跟他们计较呢?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偶尔遇到自己也能及时调整心情。
问:工作压力是不是比一般职业更大?你们是怎么排解工作压力的?
耿峰: 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的压力应该算是比较大的,压力不只是来自风险性,也来自于工作本身强度很大,光是门诊每天都要接诊几十人,还有很多其他工作,很忙很累。但是对大多数从业者来说,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毕竟大家都是专业人士。
至于压力的排解,心理咨询行业有“督导”制度,精神科医生并没有成形的制度,但是也有同事之间相互排解的习惯,我们称之为“有技术含量的吐槽”。此外每个医生也有自己的排解方式,比如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国学,争取不把自己变成“垃圾桶”。
问:据说很多精神科医生都是“被动入行”,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吗?
龚粒: 如果让我再选,我还是会选这个职业。我听说老一辈的精神科医生们很多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动入行的,但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医生很多是主动选择的,这可能是比较大的不同。
因为一来我觉得这是朝阳行业,从以前冷门到现在逐渐受到关注,以后随着人们在这方面认识的提高,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治疗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二来我觉得相对于医学的其他领域,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和有层次,你不只是在跟身体组织打交道,也在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打交道,有更多的探索余地。而且,不少症状相对较轻的病人的病情,其实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人性,因为大部分神经症都是人的情绪的夸张化。
问:你怎么看待职业歧视?
耿峰: 在以前,不但精神病人会有比较严重的“病耻感”,而且连带医生也会被“另眼相看”,这种情况近年来已经有了不少改善,但是依然存在。比如我有个同事,工作6 年以后才敢跟家人透露他的真实职业。其实,精神病不会传染,大多数精神病是可治的,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一些观念上的误区,需要全社会逐步认清。
龚粒: 中国的精神病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人们对这个职业还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歧视。其实中国的精神类疾病和障碍发病率很高的,只是很多人出于对精神病和精神科医生的偏见和误解,死撑着不去就医。对此,我觉得作为年轻人,有必要对社会进行更多的科普,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个行业。
本组稿件由 马显 本报记者 王俊/文 陈群/图
相关专题: 探访合肥四院 精神病人邀记者共餐